浅议传统儒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研究

2018-01-26 10:22王宵兰
卷宗 2018年36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社会

摘 要: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思想中汲取和挖掘一些有价值的养分和思想,是我们对历史的继承,对历史的尊重。通过考察儒学中倡导的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思想来为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儒学思想;和谐社会;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古代哲人、智者为探求宇宙奥秘而付出的心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尽管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已被摧毁,但儒家学说中一些合理的成份并未失去它的人文价值。儒家学说倡导的尚群贵和、伦理有序、遵道守德、人文化成等具有鲜明伦理道德特点的思想将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

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思想中汲取和挖掘一些有价值的养分和思想,是我们对历史的继承,对历史的尊重。通过考察儒学中倡导的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思想来为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启发与借鉴。主要包括:

1 挖掘儒学中的道德价值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势不可挡,我们在取得巨大的物质成果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却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现代化的同时,忽视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和自我完善。在追求一己利益的同时,无视甚至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鉴于以上种种情况,挖掘出儒学中的道德价值观,对提高个人自身修养、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进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如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忠恕”的思想,“守礼、正身、修己”;富与贵的思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与利的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见利思义”、“以义谋利”,警策人们在赚取利润时,切不可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应树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意识;礼与孝的思想,强调家庭和睦,养老、尊老、敬老、敬贤,注重礼尚往来,和为贵的原则等。通过对儒家道德价值观批判地吸收,使之转化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2 挖掘儒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的“天人之辩”给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意义和价值,也就确立起了个体道德和社会主义之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和根源。如关注生命,重视和爱护生命的价值以及重视整个宇宙、自然、社会及个体的和谐统一。从“天地之大德日生”的生命意识中衍生出来的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博大胸襟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也有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乐观豁达,和谐有序”的内在深层精神生活谐趣。这些思想对破除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过分膨胀的物质欲望,把人从狭隘自私的个人利益束缚中解放出来,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此外,在“天人之辩”中还有一个普遍而共有的基调,那就是对宇宙万物所具有的蓬勃生机的赞美以及对生命价值的重视。把天地万物都看做是具有生命的对象加以呵护,承认它们的内在价值,强调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对一切生命都抱有一种神圣感,意识到人类有保护它们的责任,应与它们共同和谐地发展。“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得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及“协同进化”等思想都深刻地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万物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些卓越而伟大的思想与情感对于我们破除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设我们现代化的生命家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义。特别是当今世界,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困扰的时候,重温这些教诲,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光芒。我们不仅要在实际生活中制止对地球家园的破坏,而且还应像我们的先哲那样在内心深处建立起更加广阔深沉的生命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设好我们的家园,确立好人类发展的长远战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与空间。

3 挖掘儒学中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以乐观主义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一切困难和挫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勤劳勇敢的精神面貌著称于世。古代的四大发明,近代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战争,现代的崛起与复兴,都给世人留下了自强不息的印象。但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在人们心中普遍产生了一种焦虑感。如何使人们从思想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已成为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大力提倡儒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直面人生的一切困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孔子给士人规定的大任是“修己以安百姓,”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实现大道。为了实现大道,必须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为了实现大道,还须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凝铸成中华民族的神圣国魂。孔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始终以乐观主义为基调。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而他能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挫折和困境,达到了安贫乐道的境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果我们能从儒家的思想中汲取一些精神营养,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正确应对人生的各种因境,必然会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挖掘儒学中“和为贵”的精神,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各种意识形态的分歧与斗争普遍存在。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人类纠纷以实现世界和平,已成为各国人民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儒家学说中寻找答案,那就是从“人类一家”、“和睦相处”出发,用“推己及人”、“和平协商”的方法,把一切争议和纠纷都解决于和平商议之中,使科学技术不再成为战争的工具,而真正为人类造福,使世界和平得以实现,人类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孔子是一位强烈的反战(不义战争)主义者,一位和平主义者。孔子主张人人亲如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公开提倡全面裁军———“去兵”,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我们能把孔子的这些思想推广于世界,将会对反对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孔子及其儒学中合理而又积极的成分,对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的价值将会在符合时代需要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体。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作出历史的具体阐述,使之对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切实起到理性启迪的作用,使中国古代传统化的优秀遗产在21世纪大踏步地迈向世界,对人类文明作新的贡献。

总之,传统礼学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弘扬和继承其中的优秀成份,必然会对培养和形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的观念,对缓解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失衡和矛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

作者简介

王宵兰(1979-),女,浙江新昌人,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经济法学。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和谐社会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