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盈盈+叶励超+蔡乾坤
【摘要】 目的:探讨缩短院内延迟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MRS、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6年
8月收治的188例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从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DNT)的不同,将188例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非延误组65例(DNT≤60 min),B组延误组123例(DNT>60 min)。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的MRS、NIHSS评分。结果:A组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6.26分和2.97分,均显著低于B组的10.31分和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溶栓后14 d的MRS分级3级、4级、5级占比均显著低于B组,1级、2级占比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溶栓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院内延迟,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少溶栓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NIHSS; MRS;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院内延迟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034-02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是由脑部血流供应发生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所造成的脑组织变性、坏死[1]。静脉溶栓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其能有效溶解血栓,及时恢复脑血流供应,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但是临床实践发现,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就诊时间都较晚,且诊断时间较长,所以溶栓率普遍偏低。从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DNT)过长是造成溶栓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所以缩短DNT,是提高溶栓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2]。本研究旨在明确缩短院内延迟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6年8月收治的1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80岁;符合文献[3]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颅脑CT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不超过4.5 h;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适应证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根据DNT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非延误组65例(DNT≤60 min),B组延误组123例(DNT>60 min),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脑梗死史、冠心病、發病时到入院时间、吸烟、饮酒、肾功能不全、房颤史、LDL水平、溶栓前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颅脑CT检查,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急诊生化等常规检查,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有溶栓禁忌。若无溶栓禁忌证,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情况下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选用阿替普酶(rt-PA),剂量为0.9 mg/kg,取rt-PA总剂量的10%进行静脉注射,于1 min内推注完,剩余rt-PA静脉滴注给药,于1 h内滴完。溶栓后24 h给予他汀类等常规药物治疗,颅脑CT复查。若未见脑出血,则改服阿司匹林,剂量100 mg/d。口服一氯吡格雷,剂量75 mg/d,持续用药1周。1周后停用氯吡格雷,持续应用阿司匹林,剂量100 mg/d,直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在患者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24 h、14 d分别进行NIHSS评分,溶栓后90 d进行MR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4]。MRS评分结果分为0级(完全无症状)、1级(有症状但无明显残疾,可独立完成所有日常工作及活动)、2级(轻度残疾,无法完成所有日常活动,但能独立处理个人事务)、3级(中度残疾,需在他人协助下完成个人事务,可独立行走)、4级(重度残疾,无法照顾自己身体需要,需在他人协助下行走)、5级(严重残疾,卧床不起,需要他人持续照护)。NIHSS评分评定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运动、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几方面内容,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神经功能越差。(2)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溶栓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并且A组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分级比较
A组患者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分级显著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溶栓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A组溶栓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脑组织缺氧缺血引起的,由于人脑细胞对缺氧缺血有着较高的敏感性,脑组织血流中断60 s即可造成数百万计的脑细胞缺血缺氧死亡,所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致死风险极高[5]。
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抢救治疗中,“时间即是生命”体现得淋漓尽致,越早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开通脑血管,越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6]。临床研究已证实静脉溶栓具有时间依赖特性,越早实施所取得的效果越好,超早期静脉溶栓已被认为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7]。由于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较窄,大多数患者都容易错过时间窗,临床仅有少数患者可接受标准的静脉溶栓治疗,所以时间延误是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无法及时行溶栓治疗的主要因素。院前延迟、院内延迟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间延迟的两个主要方面[8]。其中院前延迟指的是患者脑梗死症状发生到入院前这段时间发生的时间延迟,其主要与患者、家属对脑梗死症状的识别能力,医院急救系统是否畅通等因素有关。院内延迟指的是患者入院至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这段时间发生的时间延迟,其主要与医院的急诊流程、医生的诊疗能力等有关[9]。常规的急诊诊疗流程为急诊科接诊后进行问诊、检查、开化验单,然后患者家属缴费,再进行影像学检查、采血化验,待化验检查结果出来后再进行会诊。由此可以看出,常规的诊疗流程非常繁琐,耗时较长,所以更容易造成院内延迟,从而错失静脉溶栓的时间窗。笔者所在医院为缩短院内延迟,让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尽快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在患者入院后,通过初步判断,对于疑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立即通知相关科室(神经内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做好接待准备,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检查、化验,神经内科医师与急诊科医师进行会诊,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让患者在入院后以最快的时间完成相关检查项目,然后在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提高溶栓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A组溶栓后90 d的MRS分级3级、4级、5级占比均显著低于B组,1级、2级占比均显著高于B组,溶栓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越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越早开通脑血管,就越能减轻缺氧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降低患者的致残风险,减少不良反应,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这是因为脑组织对缺氧缺血的耐受能力较差,脑血管堵塞几分钟即可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性坏死,随着脑组织缺血时间的延长,坏死脑组织将越来越多,可逆性变化脑组织将越来越少,所以越早进行静脉溶栓,让脑血管复通,越能挽救更多的濒死脑细胞,从而减轻缺氧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减少不良反应[11-12]。endprint
综上所述,目前笔者所在医院DNT中位数为70 min,最短为28 min,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但对溶栓治疗而言,只有院前延误和院内延误的共同改善,才能提高溶栓率和改善预后。所以不仅要流畅院内绿色通道,还需要加强宣教,增进和120合作,培训120医生,及早识别脑卒中患者,及时将时间窗内患者送入有溶栓资质的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
参考文献
[1]陈霓红,周俊山,施洪超,等.早期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短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29(1):18-22.
[2]刘勇林,陈仰昆,肖卫民,等.DRAGON评分在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34(13):2043-2045.
[3] Gerber J C,Miaux Y J,Von Kummer R.Scoring flow restoration in cerebral angiograms after 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Neuroradiology,2015,57(3):227-240.
[4] Weimar C.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J].Current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Reports,2014,14(1):417.
[5]馬瑞,张晓惠,徐亚辉.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19-920.
[6]郑庆华,张伟峰,李玉群.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静脉溶栓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4):23-24.
[7]曾静,杨楠,彭慧渊,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23-24.
[8]周广平,刘继新.SD大鼠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脑内VEGF的表达与出血性转化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6):152-153.
[9]陈春燕,张燕,陆学胜.rt-PA联合必存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5):3-4.
[10]李敏,廖乐乐,唐干益,等.芪棱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1):20-24.
[11]周辉,刘勇,沈晓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5-7.
[12]韩金玲,杨春水,王传明,等.Syngo TWIST超快速四维血管成像引导下动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2):9-12.
(收稿日期:2017-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