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二小学 单海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基本经验的获得和基本思想的感悟都需要以此为基础。但是在教学时,很多教师只是教概念,并没有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就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会灵活运用概念。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抓住概念教学的四个着眼点:利用直观形象趣引概念、利用生活经验感受概念、引领自主参与体验概念、综合运用巩固完善概念,力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扎实、有效。
数学来自生活,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而在教学中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说说学过什么图形,然后再让学生画一画,之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除了这些图形,你还能画其他的图形吗?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建立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因此很多学生就画出了三角形。这时,我顺势揭题,接下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画三角形的,生活中哪里见到过三角形等等,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以上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三角形,然后说这就是三角形,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而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先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最后通过学生举例子,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
学生学习的数学概念,特别是几何概念,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形,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见到许多数学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基础,进而把这些生活中的原形抽象成我们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学习“百分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先将收集到的数据“三人的投篮投中个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谁投得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仅凭投中的次数,我们就能说他投得准吗?接着呈现投篮的总次数并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知道谁投得准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提出了百分数的概念。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区别于分数,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判断“谁的投篮水平最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教师创设的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辨,充分感受了“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又如在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中,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有关长方体的实物,对于长方体,他们不仅看到过,也应该玩过、摸过,有着丰厚的生活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先让学生摸一摸并说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摸的过程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然后结合学生的感受顺势揭示面、顶点、棱这三个概念,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对“长方体”这个概念的理解,逐渐认识概念本质。
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获取概念,是激活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学中为了充分揭示概念本质,教师应该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参与到主动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内化。
例如,在认识面积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摸对物体表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两个大小相差比较大的图形,开展给图形涂色的比赛,由于要涂的面积是有差异的,因此图形小的同学胜出。通过这样的比赛,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在前面涂硬币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不仅体验到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明白了面积是有大小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数学活动,学生就非常清楚地知道比什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灵活地内化了面积这个概念。
又如“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当学生认识了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百分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摘录其中的一个,并写出这个百分数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小组交流之后,每组代表用展台展示并讲解: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这个百分数怎么解释呢?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叫百分数。这样的教学遵循学生概念学习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解读收集到的百分数的含义,通过课中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交流讨论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还时时关注对不同观点和做法的评析。这里的百分数有些是教师提供的,有些是学生自己收集的,教师专注于学生概念形成的“自然生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组织学生之间有效地交流讨论,使百分数意义的构建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提升了他们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那么学生就不会灵活运用概念,这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没有一定的应用有关。因此,学生在学完概念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概念”,以帮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概念。
例如,学生学习梯形之后,可以让学生在梯形中添一条线,把梯形分成两个其他的图形,之后给学生提供其他的图形,让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找到一个梯形。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一分、找一找,对“梯形”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概念的教学需要一个过程,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依赖一节课就把概念落实到位,而是要将概念置于小学数学的整个知识体系中,设计一些综合练习,使学生综合运用,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总之,如何让概念教学焕发更多光彩,需要教师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潜心挖掘,让概念教学“活”起来,灵动高效课堂,烹饪出一份美味的“数学大餐”,让孩子体验数学、品味数学、享受数学,真正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