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金福 柳兴忠 王权贵
2009 年大墩小学拆点并校之后,就面临“萎缩”的局面,学生逐步减少,班额小,老师年龄偏大,课程开不齐、开不好。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多数农村教学点就像大墩小学那样,规模越来越小、不能撤销、将长期存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办出学校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作为一校之长,是浑浑噩噩过日子,还是想办法复兴学校?假如这些农村教学点办不好,会给本地老百姓带来什么?
如果孩子们“留守”再加“流失”,他们只能到 3—10 公里外其他村小借读,受害最大的是无辜的孩子啊!孩子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在家既要务农,又照顾孩子上学。孩子们缺失亲情,家庭教育不配套。爷爷、奶奶有可能骑着电动车,早、中、晚一天三个来回,在上学路上无照驾驶着不合格的车辆接送孩子,隐藏着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教学点的校长身兼数职,他是全科老师、班主任、门卫、管理员、生活老师,可以说连轴转还得高速,否则学校教学秩序将变得混乱,教学质量低下。要想办好学校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既要服务好学生,又要服务好家长,把学校变成孩子们非来不可的乐园,变成家长可以放心的家园。
如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大墩小学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和创新。
一所学校就像一个家庭,外观之美,设备之优,人人向往。作为一校之长,学校外观的改变和学校设备的引进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怎么才能做到呢?一方面要借薄弱学校改造的东风,按计划改造;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公益的力量快速补充。比如硬化操场、电脑设备、班级图书角和寄宿生的床上用品等。学校办学实力加强了,也就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大墩小学借力公益“兴校强校”做了以下几件事:
近几年大墩小学依靠公益,想尽一切办法,筹资 10 多万元,硬化了操场、安装了篮球架、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购置了班班通设备,开设音乐、美术和阅读网络课堂;组建了6 个班级图书角,开展课内外阅读教学;搭建图书室和营养餐室,图书室藏书 3 千多册,学生图书借阅和就餐更加方便了。这些硬件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发展,破旧的教学点复苏了,焕发了生机。
第一,课内外阅读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墩小学安排周一到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进行阅读教学,有指导阅读、自我阅读、日有所诵和阅读分享之别。
第二,农村教学点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音、体、美教学在这里形同虚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不去管它,要么花大力气去管。一根网线建成“双师课堂”,远程教育是教育均衡最有效的利器,大墩小学借助远程教育网络“强师惠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大胆探索。
我们一方面借助网络,给孩子们一个绘画的天地、放歌的场所和龙腾虎跃的时段,弥补学校课程的短板。学校每星期三下午安排一节美术课,星期四下午安排一节音乐课,都是在线互动的远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我觉得利大于弊。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惠泽学生。面对特殊贫困家庭的孩子,学校联系爱心人士“一对一”助学。学校根据孩子年龄偏小的特点,网络募集学具、文具、玩具和益智游戏棋牌,开展学生素质培养。学校联系公益机构给孩子们发放校服和冬衣,联系大学生和职业学校为孩子们开设国学、3D 打印机、书法、象棋、美术和安全教育辅助课程,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科学观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墩小学的复兴受益的只是本地的学生,周围还有许多和大墩小学同样的教学点,也是需要复兴的,怎么办?“抱团发展”才是区域内所有教学点共同复兴的唯一办法。
近两年大墩小学联合附近几所学校一起抓学校建设。为刘家滩小学配备班级图书角,组建七彩童屋幼儿活动室;为干新小学配备班级图书角,硬化校园马路;为大墩滩中心小学寄宿生配备冬衣、床上用品;为上湾小学新建操场一处。未来计划和所有教学点一起加入“沪加计划”,开设网络双师课堂,开齐开足音、体、美等课程,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各个教学点募捐可升降课桌椅,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作为教学点学校校长要如何有所作为?既要一手抓“硬件建设”,又要一手抓“软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一来,学校不发展是不可能的。
“若有光芒,必有远方”,学校要发展,校长必须要有办好学校的梦想。梦想的实现,既要靠上级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大墩小学的梦想是什么?汇集八方有效资源,服务学生,“公益兴校强校、网络强师惠生”,把学校建成“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这应该也是我们每个教学点校长的梦想。
好校长,就应努力办好本地教育,尤其是办好家门口的教育,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难题,为学生服务,培养全面发展、各具特色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