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忠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总体来说有两种基本途径,即自发途径和自觉途径。思想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认知性教育,归根到底是有意识地进行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当然讲究方法,思想教育更需要途径自觉、方法恰当。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尤其需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之所以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解决问题。问题本身不在书上,也不在脑中,更不在嘴上,而是在实践中,存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问题本身就包含答案,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但是答案不是直观的,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理论思考,更需要实践解决。可见,提出问题需要关注实践,回答问题更需要聚焦实践。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首先面临岗位适应性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岗位适应性问题,这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我们进行思想教育时面临的首要问题,需要高度重视。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可以说,岗位适应性问题没有解决,很可能会影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精”、“气”、“神”,对学生后面进行顶岗实习十分不利。
如何运用问题导向法?首要在于聚焦问题。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聚焦岗位适应性问题开展思想教育:一要聚焦“岗位工作重”的思想问题。与学校相比,相对来说休息时间比较少,也不自由,以致在思想上形成了“岗位工作重”的问题。二要聚焦“岗位工作难”的思想问题。受高职学生技能、经验的因素制约,许多大的项目或任务完不成、做不好、拿不下,以致在思想上形成了“岗位工作难”的问题。三要聚焦“岗位工作杂”的思想问题。在学校时相对单纯、杂事少,但到了实习岗位,各种杂事、小事接憧而来,特别是技术含量低的事情或项目又特别多,甚至端茶倒水也特别考验人的耐心、细致和毅力,以致在思想上形成了“岗位工作杂”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关键在于运用“三问法”:一问过程,准备做工作时,常问“何时、何地、何人、怎么谈?”。二问细节,思想沟通时,常问“人数够不够、次数够不够、深度够不够、时间够不够?”。三问结果,思想交流结束后,常问“有没有触动思想、有没有解决问题、有没有教育成效、有没有工作记录?”。
要做好顶岗实习的思想教育,关键在思,核心在想,重点在教,目标在育。我们做思想教育,关键是要思考学生之所思。学生的目光所指就是我们教育所向,目光就要聚焦到哪里、功夫就要下到哪里。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顶岗实习是学生之所思,如何做好顶岗实习中的工作、完成好工作任务就是学生的目光所指,因此我们必须聚焦“工作指导”,把帮助学生解除工作之所困、任务之所难作为做好思想教育的切入点。
如何聚焦“指导”?核心是要用供给匹配法,解学生工作之所困、任务之所难,通过工作指导全覆盖,扫除思想教育盲点。一是要以“思”为关键,从供给内容来切入思想教育。工作指导,是开展思想教育的最好的“切入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每天面对各种各样工作形势、工作对象、任务结构,仅仅教给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办法还远远不够,尽管可起到“点到为止”的作用,难以实现“零距离”上岗。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毕竟年长几岁、工龄多了几年,工作之余有些思考,对自己的学生不必藏私,倾囊一授,因为以师徒之情做思想教育,其效果必然要好些。二是要以“想”为核心,从供给需求来开展思想教育。要在教育客体(学生)需求与接受的“土壤”中扎下根来,这就要求思想教育供给接“地气”,不仅提供思想供给、人文供给,更重要的还要提供利于开展工作的方法供给,甚至于欲望供给,即授人以“欲”:激发学生上进的欲望,树立自己的目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需要远远比其它四个层次的需要更为强烈。三是要以育为目的,从供给形式来推进思想教育。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单一化的教育形式难以具备持久的吸引力。我们需要将思想教育的供给形式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激活、升级思想教育微互动,要把思想教育的“漫灌”和“滴灌”结合起来。事实上,微信、微博、微电影、微问答、微音乐、微直播等形式都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要做好顶岗实习的思想教育,重点在聚焦“情绪”,运用心理疏导法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情绪波动和情绪束缚。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性情绪不稳定或起伏不定时,容易裹挟理性认识,致使理
性判断出现偏差,严重时甚至“失控”。“情绪会给我们对当前经历的解释着色。通过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情绪还会影响我们做判断时思考的深度和效率。”[2]可以说,负面的感性情绪是束缚主体自主性发挥的绊脚石,严重时甚至会走极端,例如有媒体报道某青年因恋爱分手而自杀。因此,我们在做思想教育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绪问题。
如何聚焦“情绪”,抓好思想教育的重点?重点在于善用心理疏导法,从引起情绪不稳定的因素入手,在情绪不稳定的表现上下功夫,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一是心理疏导内容要有“深度”,做到沟通有“底气”。思想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要想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必须做到“三点”,即心理疏导理论要有深度、认识学生性格要深刻,剖析心理情绪要深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时沟通起来有“底气”。二是心理疏导过程要有“温度”,做到话语接“地气”。思想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特别是心理疏导过程中更是要有“温度”。阿尔伯特·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认为[3],“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的困扰是由不合理或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的”。95后、00后高职学生多数生活较优裕,备受父母呵护,初次离开父母和老师迈入社会,其依靠感巨降、安全感速下。既有校园里的“闲暇、惬意”被工作上的“重活、累活”所取代,让一些学生顿觉吃不消而“闹情绪”,也有因克服困难准备不足、职员角色转换不及时致使情绪起伏不定。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学生语言”、“生活话语”与他们沟通交流,对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关爱,做到在关注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关心学生中疏导学生的情绪困惑、在关爱学生中得到引导、帮助和教育。三是心理疏导方法要有“效度”,做到方式出“生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新时代思想教育的总要求。在顶岗实习期间,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须针对实习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心理情绪,“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切实提高心理疏导的“效度”,真正做到方式出“生气”。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2]戴维·迈尔斯,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00.
[3]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Ellis),著,郭本禹,郭建,叶建国,等译.理性情绪行为疗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