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特性分析[1]

2018-01-26 14:14张景棋肖绚
陶瓷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瓷业景德镇符号

张景棋 肖绚

(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景德镇市, 333403)

引言

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景德镇陶瓷文化又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代表。距今1800多年前,始于汉朝,景德镇开启了烧制陶器的时代,延续至东晋时期,逐渐拉开烧制瓷器的历史帷幕。 作为以陶瓷文化享誉世界的千年古镇,景德镇城市文化、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透露出丰富的陶瓷色彩和浓厚的陶瓷文化,这些更是形成了独特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 随着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迁、政府治理转变等使得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也不断在变化中,但空间生产始终是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变迁的根本动力。

刘岩认为对环境的感应,以及相应的人文因素都是文化空间主要的影响因子,因此不同的文化空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这是不同背景造成的。薛熙明等以广州基督教教堂为例研究了城市宗教景观的空间布局及演化[2],发现了教堂在城市中的时空演化能够直接反映城市宗教景观的形成,以及促进扩散机制的建立。李凡等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并基于祠堂视角对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演变及其体现的社会空间文化意义进行解读[3]。王云才研究了传统文化景观的孤岛化现象,构造了评价指数,研究了其特征和形成过程[4]。

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窑址和作坊的变迁方面,如方李莉从社会的视角考虑来寻找景德镇窑业迁移的答案。詹嘉研究了在御窑厂影响下的景德镇城市格局,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论证了陶瓷作坊遵循自然规律,生产工序、工艺布局具有科学性[5],肖绚等研究了陶瓷文化空间中文化认同的起因和传统作坊的空间生产等,认为景德镇城市里弄的形成与血缘认同密切相关,众多会馆的出现与移民文化认同相关,而行业认同与街市的拓展有关[6]。这些研究都是以景德镇局部典型陶瓷文化空间为视角,从整体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内涵和特性的研究还未见。文化空间具有地域、多样、复杂、民族等特性,文化空间的研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归纳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六大特性,为其它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范式。

1 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特性

1.1 本真性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符号空间的本真性指的是其具有的本然状态,近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空间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悠久的制瓷历史为景德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龙珠阁、御窑厂、高岭、东埠古村、湖田古瓷窑遗址、瓷器街、陶瓷生产厂房、城市格局和居民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习俗等都得以保留,自然环境和陶瓷文化氛围,城市脉络中大多数里弄、会馆、庙宇等都以文化遗产的形式得到保护,与陶瓷生产相关的窑神崇拜、烧太平窑等陶瓷习俗文化、景德镇地域文化、陶瓷历史文化、陶瓷器物文化、陶瓷作坊文化等都还在传承。陶瓷产业仍然是景德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多数居民都还是从事与陶瓷产业相关的工作,2015年陶瓷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37亿元,形成了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艺术陶瓷和高科技陶瓷四大门类。日用陶瓷继续保持“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的美誉,在材质、造型、装饰上充分体现时代潮流和时尚,培育出了高档日用细瓷“红叶”品牌,是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以及上海APEC会议专用瓷;建筑卫生陶瓷由于引入的金意陶、乐华、特地等企业,产品融入更多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且提升了企业文化;艺术陶瓷名家辈出,在继承优秀传统技法的同时融入现代感,使得陶艺作品不仅仅具有物质功能性的实用价值,同时更具人文精神,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寓所。高科技陶瓷是新兴的一个陶瓷门类,通过兴勤电子、台湾正宇奈米、诺耐技术陶瓷等一批高技术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使得陶瓷门类得到齐全,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和新能源等领域。

1.2 表征性

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是各种符号聚集的空间,符号的基本功能就是用于表征。瓷业语言包括了行业术语、俚语俗语以及有关瓷业的著述文章、诗词歌谣等,如描述陶瓷器物大小的“件”、描述制作瓷坯材料的“不(读音dǔn)”等,这些行业用语是由瓷业工人在制瓷过程中创造而保留下来的,形成文字时遵循从俗从简的原则,因而在辞书中也鲜有记载。“破窑出好瓷”描述了偶然性,“打赤膊的是窑里佬,打赤脚的是坯坊佬,穿白杭纺长衫的是红店佬”描写三种行业的不同形象,窑里佬工作是与火打交道,所以工作环境温度很高,经常打着赤膊的,坯坊佬则是打着赤脚的,红店佬因为是画瓷器的,待遇也稍微好些,工作环境要求干净,穿着就好些,可以穿白杭纺长衫。“菊花蕊,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是瓷业生产中对瓷泥处理的一种标准的描述,要求踩泥的时候一脚跟一脚的把泥巴踩成菊花蕊、莲花瓣的形状,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是用脚板踩三下,然后铲两下。“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在旧社会,景德镇冯、余、江、曹、张、王、刘、李是大姓,冯、余、江、曹是最大的四个姓,张、王、刘、李则次之,这句俚语形容这几大姓的人在景德镇的势力很大,一般人都不太敢招惹。“坐着的浮梁县,站着的陶庆窑”陶庆窑是清末时景德镇最有势力的民间组织,权势很大,因为陶庆窑在瓷业生产中掌握很大的决定权,甚至垄断了某些权力,所以这句俚语形容了陶庆窑的权势之大可以与县太爷相比拟。

除了语言符号外,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空间中还充斥着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符号、隐喻符号等。图像符号中如景德镇民居中的瓶门是仿陶瓷花瓶的形状做成,意味着平安之意;圆形的月门仿满月做成,表示向往圆满的生活;扇形的花窗依据扇的形状做出,代表“善”的意思;双钱形的花窗根据古代钱币变形而成,代表富贵的意思。在景德镇现代陶瓷文化景观中,典型图像符号如昌江广场上的陶瓷文化墙,陶瓷文化墙以陶瓷生产典型工艺为序,采用浮雕形式,描述了古时陶瓷生产情形,在有限的空间中浓缩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华。

对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空间而言,标志符号由具有明显特征和特别意义的符号构成。如建在珠山之巅的“龙珠阁”,唐朝时期叫聚珠亭,到了宋朝叫中立亭,至明朝称朝天阁和环翠亭,后来清朝时期又改叫文昌阁。从明朝开始,“龙珠阁”又名“朝天阁”作为御窑厂别具特色的建筑物,而后又演变成为景德镇独具代表性的建筑。濑户市作为日本著名的产瓷区,也有“龙珠阁”屹立于“珠山”之巅。但是这里的“龙珠阁”是仿景德镇建成的,而“珠山”则是假想出来的,足见濑户人对龙珠阁的喜爱,以及对景德镇萌生的崇敬之情。

象征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固有的联系,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即社会习俗。位于西客站街心花园的雕塑“昌江之水”,表现的是我们的母亲河——昌江,景德镇源远流长的陶瓷历史文化通过昌江之水,把文明载向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母亲河的一种赞颂。而位于景德镇市西大门迎宾大道上的直逼苍穹的《神火》城雕,该城雕通体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象征千年瓷都景德镇,“窑火”不息,世代相传。“昌江之水”与“神火”遥相呼应,水与火的相互融合,共同铸就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

隐喻符号如制坯业的“拜知四神”,此仪式是镇上的瓷工们为纪念熊知四为争取改善伙食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把这餐肉食叫“知四肉”。此符号隐喻了瓷工的艰辛生活和对英雄的崇拜。

1.2.1 系统性

景德镇有健全的陶瓷产业链,包括原料开采和提炼,制瓷工艺、作坊、御窑、民窑、行规制度、市场、名匠名人等,保留了众多的陶瓷文化遗址如湖田古瓷遗址、御窑厂遗址、千年红塔古城、沿河的古码头等,还有与陶瓷相关的民俗民风节日等,蕴含了物质、制度、精神三种文化,体现了御窑皇家文化、景德镇地域文化、文人高雅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物质文化根植于活态的社会之中,承载丰富的精神,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景德镇文化空间中的各种符号并非一盘散沙,自然景观符号、生活景观符号、生产景观符号、制度景观符号、行业景观符号、器物景观符号、民俗景观符号、信仰景观符号按照横组合和纵聚合规律有机地组合成一整体,这些符号使得观者产生各种联想,最终指向其核心象征,领会中心精神,感受景德镇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等。

1.2.2 开放性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充分体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其开放性表现为对外来人口的开放和对外来制瓷技艺的吸收,本地人与外来人共同构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空间。

景德镇瓷业最早虽为本地土著居民开创,但随着瓷业发展,景德镇逐渐成为主要居民为外来人口的移民城市,因业陶、贩陶,人口从四面八方而来,土著人口比例逐代减少。由于都昌资源比较贫乏,同时距离景德镇比较近,大量的都昌人来到景德镇从事陶业生产,以冯、余、江、曹四大家族为首,有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等级,都昌人把持着窑业。由于景德镇和徽州地缘上的独特关系,景德镇陶瓷业所需的瓷土、燃料等相当一部分来自徽州的祁门和婺源。在双方贸易联系的过程中,徽州商人渐渐深入景德镇,从事和陶瓷业相关金融以及其他行业,成为仅次于都昌帮的另外一大帮派。旅景抚州人主要从事琢器业生产,是景德镇杂帮中势力最大的群体。南宋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很大部分北方制瓷匠人南迁进入景德镇躲避战乱,景德镇此时以极大的胸怀吸纳天下陶工,将南北方制瓷的各道工序不断发展融合,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2012年景德镇人口为170万,而其中110万为外来人口,其中“景漂”就有超过5万,外籍人士超过1200人,为江西省第一。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的和谐共处,促进了景德镇文化空间的发展,以及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巩固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景德镇的制瓷技艺同样是兼并吸收各地先进技术而形成的。东晋赵慨制瓷技艺高超,景德镇瓷工拜他为师,使得整个景德镇制瓷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宋代景德镇粉定就是北方工人在景德镇仿制定器由于胎骨釉色纯白如粉而得名。北宋早中期景德镇烧窑都是采用垫饼装烧法,所烧造的瓷器圈足内多有褐红色痕迹,在借鉴北方复烧工艺之后,创造出“芒口”器。景德镇宋代瓷器装饰中的刻花、划花和印花同样吸收定窑技艺,但形成自己的风格。元代引进吸收波斯青花釉料技法,清康熙年间,引进西洋珐琅彩料,并借鉴西方油画装饰技巧。现今“景漂”和创业者,更成为参与塑造城市转型发展的一股力量,成为了一个众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1.2.3 活跃性

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一直都是在不断演变,其活跃性典型表现在空间生产格局演变和文化情怀演变上。

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五代至元朝时期为:分散型布局。五代十国时期,纯手工和家庭小作坊式成为主要的瓷业生产方式,也较少人力投入到瓷业的生产,从考古发掘出土的破碎瓷片和匣钵来看,当时的瓷业生产处在较为初始阶段。 瓷窑通常沿河而建,这样既方便运输也方便进行陶瓷生产,窑址主要分布在南河两岸的湘湖、白虎湾、盈田、黄泥头、湖田、杨梅亭、枫树山等地。到了宋朝时期,这一区域由南河流域向东河流域扩展,以瑶里为核心构筑了景德镇东河流域瓷业生产聚落景观群,包括绕南、内遥、长明、东埠、高岭等。其中湖田窑址在宋朝后期,从地理上毗邻现在的景德镇市区,进一步扩大了其生产范围。元朝时期,陶瓷生产区域进一步扩大并逐渐集中和过渡到城区范围进行。

明清时期:集中分工型生产模式。明朝时期,在景德镇成立了御器厂,表明景德镇陶瓷生产在全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也意味着此后五百多年的景德镇瓷业生产进入了两套体系:御窑和民窑。御窑生产的产品是精品和尊贵的象征,民窑产品借御窑生产的名望,提升质量,也成为瓷业精品的象征。位于景德镇珠山的御器厂,地处景德镇市中心海拔最高区域,是景德镇瓷业生产最佳的场所。珠山相距昌江不远,一来可以提供瓷器生产用水以及水上运输,二来能够防止洪涝和水患。在昌江两岸,民窑生产的瓷窑密密麻麻地散落在两旁,数千个瓷窑形成了典型的瓷业聚落景观。

民国时期-至今:“中心-八方”瓷业模式。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开始倒退,瓷业聚落景观也出现萎缩。建国后,国家开始对私有瓷窑进行整合,建成了如著名的“十大瓷厂”,瓷业聚落景观模式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瓷业生产模式由原来的柴窑生产方式转变大型隧道窑方式,出现了数万瓷业从业人员联合起来壮观的场面。二十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十大瓷厂先后倒闭,各种私有性质的瓷厂开始在景德镇出现。据相关数据统计,仅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瓷厂就有1000多家,分布范围也由景德镇城区向城市周边地区转移。

景德镇陶瓷文化在宋代主要表现为文人文化。宋代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政策,促使了文人集团的兴起。虽然宋朝科举制度的举行,只能使少数江西学子获得科名并飞黄腾达,但在读书至上论和官本位思想的刺激下,江西读书风气非常昌盛,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极大的普及。宋代的文人思想家们认为器物不仅为了适用,而且是有所寄托。宋朝景德镇陶瓷的釉质之美,釉色之美创造了非常高的美学境界,在工艺装饰方面追求淡雅之中的蕴藉之美。总之宋时景德镇陶瓷适应了文人士大夫悦情悦意的需求,器物文化空间中充斥着文人文化符号的表现。

元代青花瓷敦厚、厚重、壮硕、博大、宽广、奔放、饱满,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精神和汉民族传统精神的结合,当时陶瓷商贸发达,与沿海和中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很密切,陶瓷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深受中亚文化的影响。元代仿皮囊壶造型的瓷器,以及高足碗和高足杯,都具有蒙古数的民族特色,青花瓷上还可见八思巴文及梵文。我们认为这些都说明元青花瓷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符号集结的产物。

明清两朝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全盛时期,最盛时有官窑五十多个,民窑九百多个。官窑作为皇权符号象征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等级性。官窑作为皇权符号象征其次就是官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体现了皇家的意志。官窑讲究技术美和工艺美,充分体现皇帝本人或皇家的审美意识。明清民窑作为符号系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和民俗性。明中期后民窑陶瓷的民间性和民俗性出现了泛俗化的倾向,这主要是由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所至。明末的景德镇民窑即生产民用粗瓷,也有生产华贵细瓷,还有典雅的陈设瓷等。民窑瓷器在装饰题材和风格上也受到了这些文人们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反映当时文人们寄情于山水及一些描绘文人们庭院生活的图景。在装饰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是受到文人画和木版画的影响。明末民窑瓷器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是世俗化和市民化,由前中期的素洁向艳丽过渡,是由中国传统文人意境向近代世俗文化的主流转变的重要阶段。

在建国初期,政府对陶瓷艺术的振兴和发展极为重视,景德镇的陶瓷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作品更多的是描述社会主义新生活,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象征社会主义祖国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的繁花烂漫的题材;有反封建制度、礼教的题材,有表现劳动丰收等符合时政要求的题材。改革开放后,陶艺家以自由、放任、率性的形式来展示艺术家的心灵世界,打破了规则、对称、完美等传统陶艺的理念,而以不规则、不对称、瑕疵、开裂等形式作为陶瓷雕塑的艺术追求。西方现代陶艺作品和理念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陶艺家陶泥当作表达自我精神的物质载体,主张舍弃实用、扬弃陈规,强调自由创造、发挥个性、随意率性。

1.2.4 可持续性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空间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之间求平衡,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千年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见的。景德镇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照时长,温热而湿润,雨量充足。特征为夏热秋凉,冬冷春寒,四季分明,气候对自然植被和瓷业生产都甚为有利。景德镇位于赣、皖、浙三省交界处的丘陵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南河、西河和小北河等,为古代景德镇交通运输的生命线,昌江下游通至鄱阳湖,鄱阳湖往南可至南昌、赣江,进而联通外贸港口广州和漳州,从鄱阳湖往北进入长江,联通全国大部分地区。景德镇陶瓷矿产资源丰富,拥有高岭土、瓷石、耐火黏土、长石等。千年以来,景德镇主要以松柴、杂柴等取火柴为燃料煅烧制瓷,其中以松木最为常用,具有油脂多和耐燃烧等特性。高大的杂木结实坚固,可用来建造景德镇独有的古式窑房和坯房。还有淘泥的料桶、做坯的轮车、托坯的料板、彩绘的桌案、选瓷的堆架等,都需大量的木料。而恰好景德镇周围蕴藏着丰富的松、杉、杂木等木材,在自然资源上提供了极大的好处。上述自然条件造就了景德镇形成陶瓷文化景观空间的客观条件。

资源条件虽然丰富,但如果不能有效利用也成就不了千年的辉煌。以下几点保证了景德镇瓷业可持续性发展:

制度上创新: 柴窑和搓窑分立。松木油脂多,火焰长,耐久燃,用它来烧炼瓷器的窑,叫柴窑,柴窑专门用于烧细瓷。用松木余下的枝叶、林中灌木及杂草等烧炼粗瓷的窑,叫搓窑,搓窑主要用于烧粗瓷。由于柴窑和搓窑分立使得各取所需,即保证了瓷器质量也有效利用了资源。民间成立保柴公所和保搓公所对窑柴实行统一管理,保柴公所的“三禁”、“一赎回”政策,在调控和管理景德镇制瓷燃料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搓公所规定山头硬的、蕨棘少的不允许开山设篷,内藏青松苗的不要。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搓柴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幼小的树苗不受影响。同时民间也有松木必须长到20年左右才能砍伐以及规定每座山头一次砍伐树木的比例,伐了种,种了伐,正是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景德镇烧柴不曾毁坏过一片林,这些对维系千年窑火都起到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水能。古代以水运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制瓷需要大量的瓷土、黏土、柴火等,都通过水运来提供,因而很多瓷窑都沿江而建。其中,昌江是景德镇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尤其对于四面环山的景德镇而言,水运是当时极佳的运输渠道,既方便原材料的运输进来,又有利于陶瓷产品的输送出去。此外,古代制瓷矿石既大又重,主要依靠人工粉碎,耗时长、效率低。后来工人巧妙地利用天然水流落差的动力,设计出水碓,其高效、省时、省力,是制瓷历史上一大奇观。

技术创新。景德镇在唐朝以前便开始用瓷石作制瓷原料,即所谓的“一元配方”。而后至五代、北宋多采用上层瓷石,南宋多采用中下层瓷石。当上层瓷石开采完后,便开采中下层瓷石,但中下层瓷石质量远不及上层,主要原因在于铝氧含量低,钾钠氧化物含量较高,中下层瓷石密度和硬度受到影响。元朝时期,景德镇的麻仓山发现了大量的高岭土,可与与中下层瓷石结合,于是工匠实现了制瓷原料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瓷器的致密度和硬度,为景德镇的陶瓷蓬勃发展提供了基础。陶瓷生产核心环节是烧造,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窑炉,在千年陶瓷业发展历程中,景德镇窑工通过不断学习,在吸收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从龙窑、马蹄窑、葫芦窑,到创造性地设计出了“镇窑”,每一步都提高了产量和节约了能源,同时摆脱了对地理环境的依赖。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以前镇窑的窑膛都不是用耐火砖砌成,而是用普通的粘土砖,粘土砖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的1000多度的烈火历练后,就要换上新砖。废弃的窑砖被景德镇人用来建房铺路(见图1-29和1-30),近80%里弄房舍都是以它修建,由窑砖铺的路防滑效果特好,这种变废为宝以废弃窑砖为主要材料的徽派建筑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在一些窑砖上还留有某些文字、印章和图形,这些都是当时大窑户所刻下的标记,有些窑砖留有各色釉斑,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呈现出深浅不一的七彩色调,令人不由心生感慨,造就了景德镇独特的陶瓷文化景观,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茭草行业也是瓷器交易相关的一个重要辅助行业,是指专门从事瓷器包装的行业。由于瓷器易碎的特征,茭草行业显得尤为重要。景德镇的陶瓷包装自古以来都是采用稻草包装,稻草便宜、取材方便而且方法简单可靠,稻草包装后用竹篾捆扎牢固,使得在运输过程中瓷器破损率大幅下降。

2 结论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空间特性除了一般文化空间共有的本真性、表征性和系统性外,其独特的开放性、活跃性和可持续性使得景德镇维持了千年的辉煌,现今景德镇开放程度更高,不仅在建筑卫生陶瓷上引进了“乐华”、“金意陶”和“特地”等广东建筑陶瓷企业,在艺术陶瓷方面,学院派和传统工艺派不断融合,再创艺术高峰。经历了十大瓷厂在改革开放初期相继解体后,在新技术和新思维的引领下,景德镇陶瓷活跃性更强,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文化产值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不仅有本土的人才也吸引了大批外来陶艺家,建成三宝国际陶艺村、陶溪川、名坊园、御窑景港等陶瓷文化产业项目, 2016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到337亿元,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必将繁荣昌盛,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瓷业景德镇符号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近代景德镇瓷业改良路径与实践困境
学符号,比多少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符号的由来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