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瑞林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陶瓷的发展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石器时期就出现了陶器。
陶瓷作为社会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工具以外,其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也是起到重要作用,陶瓷对历史文明以及现代创作都起到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从华夏文明的历史上看,佛教用来传播其文化使用了各式各样的媒介,其中纸张、木材、石器、漆器、金属还有陶瓷都是其利用来传播的主要媒介。而这部分的媒介由于其自身材料的问题,在一定气候条件下都不容易长时间保存。相比之下,经过上千度高温烧造的陶瓷就显得尤为突出。
佛教的世俗化对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佛教内容和题材造型艺术的不断出现,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审美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最早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并在其长时间发展当中,影响变得空前巨大。后来,在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正式宣布佛教为真正统一的民族宗教,随后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
早期人们无论是绘制、雕塑佛教人物主要是为了从事祭祀活动,以传播佛教教义,弘扬佛教精神,让世人有精神寄托。随着佛教世俗化的日益发展,佛教也开始与中国文化融合,佛教人物形象和传播内容逐渐转变为一定的审美文化内容。人们不单单用现实的目光去看待这种造型艺术,并且将这种人物艺术与荷花、卷草、海浪等等吉祥寓意的事物联系起来。于是,佛教题材的内容以及造型艺术变得空前丰富,并且逐渐同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联系起来。
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看,原始社会的宗教术术与造型艺术的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巫术论实在直接研究原始美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可以说巫术论具有准艺术发生学的性质。”从真实情况分析,原始社会的人类使用黏土进行创造的时候,这种宗教巫术活动就开始和制造陶器开始紧密联系,并且成为当时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化活动。
图1 寿佛
顺其自然的,但是人们进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必然就要使用陶瓷作为其从事宗教活动的媒介。陶瓷作为我们华夏民族生产和生活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陶瓷造型和装饰层出不穷。这些陶瓷造型与装饰,既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容。陶瓷装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谓陶瓷装饰,就是为了美化陶瓷的外观而对其进行装饰和装饰。它不仅是一个行为的过程,也是一个行为的结果。在历史当中,最早出现佛教题材的陶瓷物品就是莲瓣纹饰陶瓷器,这种题材的装饰手法既起到美化陶瓷的作用,又传达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一般这种装饰的陶瓷器物都出现在佛教的供奉器物之上,逐渐成为佛教活动专用之物。在中国陶瓷历史当中,最具有鲜明特色的是明代德化窑的白瓷瓷塑,它时长烧造一些佛教人物形象的陶瓷作品,借用陶瓷这种媒介,传播佛教文化。
图2 面壁佛
就艺术的表现形式来探讨的话,有雕像、塑像、画像和印刷等等的佛像。因为地理原因,景德镇生产的佛像都与陶瓷有关,近代“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采用画瓷像的造型方式以及极强的线条立体感闻名。古人或是历代大师的绘画经验十分重要,把握他们的绘画技巧不单单只是临摹,应当是将他们的作品视作自己的创作基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现代的陶瓷艺术创作更加要深入探索,独辟蹊径。例如陶瓷作品《伏虎罗汉》,选用了扇面瓷板,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示罗汉和老虎的形象。表现技法上,则是脸和手使用肖像画的方法,全部采用了粗笔勾勒,眉毛胡须等处则杂用勾、皴、擦、染等多种技法显示出工笔画之外的粗犷笨拙;其五官则是以褐色勾勒及敷色,眼睛的上眼睑、嘴唇的中线等处,加勾又重又黑的粗线。罗汉的眼珠夸大,却让人觉得结构真实;衣纹用的是意笔,大胆随性的泼墨;瓷板里的老虎眯缝双眼依偎在罗汉身旁,原本性情暴烈的老虎却如此安静的依偎在罗汉身前,与本身的习性形成鲜明的反差。整幅作品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人物的个性,自然生动。使观画者产生一种对佛教罗汉的敬仰和崇拜,更加完满的展现出罗汉的纯洁、善良、驱恶扶正、乐善好施的高尚品德。作品还融入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风格,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
图3 伏虎罗汉
图4 达摩渡江
每一种宗教思想,都是世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憧憬,佛教更是以普度众生为理想价值。所以,物质以及精神的富有,就成为达到吉祥寓意的必要条件。中华民族审美表达以及审美意识发生变化的原因也正由于佛教世俗化得产生,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中以陶瓷为媒介承载的佛教文化也十分的广泛。佛教题材陶瓷作品,不仅仅只适合佛教文化的传播,更加是因为诸多文化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