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新华 王超龙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力量。校园文化的形成靠底蕴,也需要不断培植。江西省瑞昌市实验小学 (以下简称实验小学)是所百年学校,历史久、底蕴厚。近些年来,学校坚定信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 “书香”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努力构建 “书香校园”,用 “书香”涵养学校文化,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 “书香校园”建设的道路。
所谓 “书香校园”,就是要在校园中形成一种 “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而这是 “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这个“实质所在”就把建设 “书香校园”的任务指向了学校和教师。因此,凝聚共识,把理念付诸实践,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
一是校园环境点染。校园环境的感染力很重要,“书香”离不开多元、活泼、生动的活动场域。除了图书馆、教室等地方外,校园的廊、道、墙、角,都可以成为散发“书香”的场域。如何规划、构建、布置这些场域,就需要学校围绕“书香校园”这个主题,作出顶层设计,进行整体构想。
实验小学是一所老学校,校园校舍都很陈旧,近几年,学校校园也进行了更新改造,利用这些改造的机会,学校围绕着 “书香”二字,对校园校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改造。改造后的校园底蕴尚在,但书香更浓。例如,走进实验小学校园,映入眼帘的是由学校老师创作、学校书法老师书写的《实小赋》,驻足欣赏,就能体味到学校厚重的历史和浓浓的书香。又如,操场两边,一边是节日文化路,从春节到国庆节,每个节的来历、意义及诗人吟咏节日的诗句都在这里,徜徉于此,“节日教育”潜移默化;另一边则是名人励志故事长廊,从古至今诸多圣贤的读书励志故事一一呈现。行走其间,心中感触会油然而生。
二是计划措施推动。建设 “书香校园”不是喊个口号、敲锣打鼓就成的事情。它需要有周详的计划和有力的措施,脚踏实地、步步推进、久久为功。例如,如何加强教师 “修身”与 “修书”的统一,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何增强学生把书当第二 “故乡”的意识等等,这些都要学校提出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案,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句话生动地道出了教师的 “示范效应”。要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必须喜欢阅读,以身垂范。老师跟学生接触最多的时候在课堂,“示范效应”就在课堂。一位老师阅读多不多,这些“诗外功夫”完全在课堂中才能体现。 “诗外功夫”深的,课堂效果就好,学生就喜欢;“诗外功夫”不够的,课堂效果就生涩,学生就觉得没劲。为了练好 “诗外功夫”,实验小学提出了教师阅读最低要求:1年要读1本经典,要订阅1本专业杂志,要读3本理论书籍,要写万字的读书笔记,要写2篇专业论文。经年累月,教师书读多了,读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质自然就会感染学生,“示范效应”就会 “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简陋,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学校应成为书的世界,让学生置身 “书的世界”,伸手能拿到书,抬眼能看到书,学生就会自然走近阅读,正如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了给学生这样一个“书的世界”,实验小学开辟了多种渠道,让学生阅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容易、更加轻松。
“校图书馆是学校精神生活中心,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基地之一。”建好这个精神中心和重要基地,首先学校的藏书要丰富,实验小学图书馆目前藏书10万余册,阅览室各种报刊 (含少儿报刊)近百种,超过了国家一类标准所要求的藏书数量;其次是图书不能 “养在深闺”,图书馆和阅览室实行全天候开放,要求每个班每个月要到学校图书馆上一节阅读课;再次是 “送书下班”,图书馆要根据各班学生的阅读需求,每个月要向班级送去一定数量的书籍,供学生阅读。
学校图书馆有时受借阅时间限制,学生不能经常进到图书馆去阅览,很多好书是 “养在深闺”。为弥补这个不足,学校决定建设开放式图书馆,作为学校图书馆的一个补充,以解决学生看书难的问题。为此,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并把它纳入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努力打造出极富实验小学的文化景观。如今,步入学校校园,走廊上、大厅中,都能看到造型别致并摆满各类图书的小书架,学生或倚在墙边,或席地而坐,或三五人围坐在圆桌旁,每个人手捧着一本书,静静地在哪儿,没有了过往的那种喧闹、追跑、打闹,能感受到的只有一种浓浓的书香气息。
各个班级建立了自己的图书角,随便走进学校任意一间教室,你都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移动图书箱。学生们纷纷将家中的好书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学校开展班与班之间 “图书漂流”活动,将本班的图书交流到另一个班,实现全校图书共享。
学校一隅,那里树木葱茏、翠竹环绕,十分幽静,适合休息看书。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个地方,学校决定把这里改造成一个具有书香气息的 “书林”。学校引进了“新华壹品”,由新华书店在书林里开设一个小书店,兼有报亭和咖啡屋的作用,学生课余可以来这里看看书、读读报,有兴趣还可以喝上一杯咖啡,享受一番宁静和书香。
孩子们对一件事情的喜欢,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多方的合力。让学生从走近阅读到自觉阅读,最后到喜欢阅读,达到 “形成一种迷恋阅读的坚定不移的情感,能跟一本有趣和有用的好书单独待上几个钟头,任何别的娱乐也不能跟书海览胜的欢乐相比”的程度。为此,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引导、激发、培养孩子们 “形成一种迷恋阅读的坚定不移的感情”。为此,学校制定了 “热爱阅读,做翩翩少年”的阅读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慢慢喜欢上阅读,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
学校在学生阅读方面做出了明文规定。首先是课程设置上安排阅读课,每天固定20分钟时间,全校统一开展学生阅读活动,要求教师和学生用好这个时间,“不要害怕占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到浩瀚的书海去遨游”。其次是鼓励支持学生自由阅读,学校对学生课余阅读不下硬性指标,但鼓励学生多阅读,课余读书多的学生一定会受到表彰。再次是开展假期阅读、亲子阅读活动,学生在周末、寒暑假等假期里要进行阅读,要求教师减少书面作业,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学校与家长积极沟通,让家长懂得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的道理,争取家长全力配合,实施好亲子阅读计划,为孩子购书,并为孩子假日阅读营造一个好的气氛。
要让学生阅读的兴趣愈发深厚,莫过于让他们的阅读成果获得充分展示。这就要求学校为他们搭建阅读成果展示平台。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 “我向习爷爷讲句心里话”、“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古诗词比赛”、“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征文比赛”、“语文素养大赛”、“墨香书法比赛”、“我为家乡代言”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因阅读而收获的学生有了展示风采的机会,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加深了他们的阅读情感,进入了一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更高境界。
与经典同行,铺就人生底色;以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打从事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操心这样一件事:不使一本坏书落到孩子们手中,使孩子们生活在已经成为本民族和全人类文化瑰宝的那些饶有兴味的作品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 “本民族和全人类文化瑰宝的那些饶有兴味的作品”,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多亲近经典、阅读经典、致敬经典,通过阅读经典荡涤孩子们的心灵。
实验小学非常重视经典阅读,列出了一些经典作品清单,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为了帮助学生,学校采取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为更好地打造学生与经典近距离对话的平台,我校结合几年来国学经典教育实践,选取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庄子》《道德经》《论语》和唐诗宋诗等优秀篇目进入课堂。学校定期通过校内电视网,向学生播放名家解读名著视频,让学生跟着名家学名著。另外,学校还选取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一些关于经典的讲座,供学生收看。
多年来的摸索与实践,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低年段采取 “情趣式”诵读;中年段倡导 “主题式”学习;高年段推行 “悟读式”学习。不同学段不同方法,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比如,一、二年级学生的放学路上,一阵阵朗朗的诵读声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为了检测学生对经典的掌握情况,学校每个学期在中、高年级举办经典知识竞赛,题目主要集中在《论语》、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学校还每年举办四大名著片断表演比赛,要求每个班选定四大名著中的一个章节,根据章节的剧情,进行舞台剧表演,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学生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经典诵读展演,《三字经》《红梅赞》《春夏秋冬》《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等,学生载歌载舞,经典在学生的演绎下变得丰富。
读书成习惯,校园飘书香。实验小学的一路书香,把缕缕墨香、浓浓书韵融进校园,涵养了校园文化,滋润了学生心灵。“最是书香能致远”,浸润着浓浓书香的文化历久弥新、“润物无声”。学校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构建更富 “书香”气息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