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培养未成年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2018-01-26 14:03周守勤
中小学校长 2018年4期
关键词:劳动社区精神

□ 周守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一、培养未成年人的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性

当前,一些学校为了安全,体育课不上了,正常的春游、秋游等校外实践活动也被取消。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往往缺少与周围人的亲切交流,不能更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更不能融入时代潮流,面对未来漫长的人生。

当下不少家庭的教育,也总想着把最舒适的环境、最好的条件、最充裕的物质提供给孩子。这看似是一种爱,实际上是以爱的名义限制孩子的发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条件越优越,环境越舒适,提供的物质越充裕,他们有可能越经不起风雨,越容易产生脆弱心理,乃至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没有了青少年所应有的斗志和创造力。当然,他们也就越见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人生并不是一马平川,也不是事事称心的,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遭遇泥泞、坎坷。我们给孩子再好的条件,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承受一些摔打,去经受一些历练,感受一下生活的艰辛和成人世界的 “不容易”。在这样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一些技能,明白一些生存之道,让他们得到一种真实的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准备。

“不吃苦,不成人”,这是社会的生存法则,也是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是古人的经验总结。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庭院中养不出千里马,路太平看不到绝妙风景,人生不经历磨难、逆境、失败和挫折,便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纵观历史,从古至今,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从吃苦中走来的。一个人没有吃过苦头,没有必要的历练,很难挑重担,也很难有大的作为。

有关心理学家曾对一千多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长达50年的追踪调查。调查表明,有些智力超常的儿童在以后的事业上获得很大成就,声名显赫;有些则一事无成,默默无闻。

那些获得较大成就的人,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忘我的献身精神,执著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即使遇到多次重大挫折仍不动摇。那些一事无成、默默无闻的人,往往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消极等待良好环境和机遇。所以说,是否具有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些,让孩子们在 “吃苦耐劳”中体验艰苦、体验人生、体验社会,极具新时代教育意义。

二、未成年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具体表现

一是学校劳动教育缺乏。很多中小学校虽然开设劳动课,但小学劳动课只占课时总量的2.8%,初中、高中只占1.9%。还有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劳技课名存实亡,学生在学校很难得到劳动教育。此外,语文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非常少,语文课本中歌颂劳动光荣的课文,小学只有9篇,初中1篇,高中2篇。

劳动教育的缺乏已在学生中引发许多不良倾向:自理能力差,很多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连叠被子都不会,不尊重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观念淡薄,不珍惜劳动成果,赶时髦,花钱大手大脚。这些现象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是当今的孩子从3至4岁开始进幼儿园,直至22岁左右大学毕业,可以说他们都是在温室中长大。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长期在封闭的书斋里,只能培育成柔弱的读书人,其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一张高分数的成绩单。有部分孩子父母宠爱有加,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只要孩子一开口,就要啥给啥,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每年大学新生报到,庞大的家长 “护送大军”,甚至出现豪华送行 “亲友团”等现象,都是过度宠爱的表现。

三是农村 “留守孩子”教育成盲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为了不让孩子受苦,为弥补对孩子的爱,只要孩子开口要钱,就源源不断地供给孩子。父母哪里知道,孩子把自己的血汗钱双手送给所谓 “合法经营”网吧老板,通宵上网,导致孩子沉迷网络。隔代教育对孩子过分宠爱,培养承受挫折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基本上在温室里衣食无忧,舒舒服服度日,不愿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自立。这种依赖思想对于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它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培养未成年人吃苦耐劳精神的举措

在未成年人的劳动教育中,回归 “乡土教育”、“劳教结合”等多渠道、多类型方式的素质教育显得弥足珍贵。细细想想,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零距离社会实践的磨炼与摔打,如何去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怎么会产生 “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怀?反思我们的责任教育,是不是口头说教太多,而缺少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磨炼与摔打的相应机制?

那么,新时代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在家庭教育方面:双休日和寒暑假,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带领孩子进工厂、下田地,学习工人、农民勤劳、俭朴、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是课堂中、书本上、网络上学不到的,但是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对孩子,父母该放手时须放手,因为你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放手培养他的吃苦耐劳精神也是一种深沉的爱,为的就是让孩子有独立面对世事人情的机会,能够在风雨砥砺中成长。

在学校教育方面:当今学校虽不提倡 “半工半读”教育,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劳动 (劳技)教育。劳动 (劳技)教育能以劳积善,以劳促智,以劳健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更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真正抓好劳动教育,就要让劳动教育从理论回归到实践。

从国家宏观角度看,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法定国家课程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提高 “尊重劳动、歌颂劳动、劳动光荣”教学内容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中的比例,并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推进,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保障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保质保量完成。学校要恢复和加强劳动课,建设劳动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笔者上中小学时,校长和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支农、摘玉米、割小麦、除杂草。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劲头十足。笔者十分怀念这样受益匪浅的劳动 (劳技)教育,盼望除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外,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从 “笼子”里放出来。课堂不能囿于教材和教室,社区、工厂、农村、运动场、博物馆、田园、养殖场、动植物园等都应成为课堂。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则不仅能使课堂丰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活、学好,效益倍增。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良好素质自然形成。

在社区教育方面:努力做到“四有”,即有活动场所、有辅导员、有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有实践教育基地,使社区教育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社区教育的重点是在双休日、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要依靠社区教育的力量。

一要统筹兼顾,将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青少年文化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建一批配套的球类等运动场所和文化场所。只有营造健康的活动场所,才能有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精神。

二要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珍惜父母的血汗钱。特别要做好沉迷网络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抗体,能自觉加以抵制。同时社区要齐心协力,监管网吧经营,坚决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三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有责任承担或邀请专业老师向学生传授劳动﹙劳技﹚教育或其他相关方面专业技能知识,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社区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四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问责制和评估机制,纳入当地政府领导管理。对学生在社区教育吃苦耐劳精神的表现和掌握技能的程度进行考核,并把这方面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作为今后参军、提拔等方面的考核依据。如果社区教育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有关负责人员要受到相应处罚。

猜你喜欢
劳动社区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