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娜
(罗娜陶艺工作室,景德镇市,333000)
在中华文明的纪年断代上,有一件特别值得玩味的事,即考古意义上的瓷器出现的时间和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所暗合。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但是瓷器的出现大约在东汉年间,以青瓷居多。“白马驮经,佛教东传”,是在东汉永平十年,中土的第一座寺庙在洛阳诞生。之后,佛教步入本土化进程,又被称作“像教”的佛教,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开启了“表法”的新时代,也就是传存至今的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石窟石刻。在今天看来,中国陶瓷雕塑的发展,植入了玉雕、泥塑、石刻等艺术形态,其在造型上的优美程度、技艺上的娴熟程度及艺术语言上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佛教石窟。
这点,从当前出土的诸多文物,可以管窥一二。大抵从此,佛教——当然是特指汉传佛教和陶瓷文化的相互影响,直接或间接地从教义观念、造型艺术等方面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上所言,这种相互作用,首先是使用功能层面的,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器物的功能边界,丰富了功能内容,比如围绕教义仪轨而产生的法器,比如佛菩萨的人物塑像。因特定的使用方向,器物不再仅仅是器物,而是具备了某种神性,成为了人与外部沟通的媒介。其次,是审美层面的,毋庸置疑是丰富了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内容,比如围绕体现佛教精神而出现的纹饰符号,被广泛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亦有交集的元素种类,比如“莲花”,成为被反复使用和表现的对象,是佛教之宗教特色,也是民族之性格特色。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在传播途径上,与其他宗教大同小异,譬如运用礼制仪轨、图像符号。礼制仪轨主要在物质层面上展开,是关于“使用什么”和“怎么使用”的问题;图像符号主要在精神层面上展开,是关于“为什么使用”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陶瓷在器物属性层面上,因为某种人为干预的神秘性,比如“人—手”、“泥—火”等变幻效果,以及囿于生产条件的不可控或偶发性,抑或说是日常状态下的某种不可言说,而具备了宗教表达的可能性。
在礼制仪轨方面,如前所言,器物的使用功能被拓宽,不再限于器物本身,而是作为亲近佛陀、表达佛陀思想的“供器”。器物还是那个器物,但是功能被约定到了特定的范畴。粗看以为是被局限了,其实是被放大了。比如,几乎与菩萨同在的一种瓷瓶,名叫“净瓶”,或盛水,或插柳枝,在塑像面前,其尺度大小、位置方向,均有讲究。其实,它最初用于佛门剃度的场合,是一种盛水的器皿,因为象征圣洁的剃度仪式中需要事先净手。之所以用于此种情景,是因为其造型近似于塔,而塔之于佛教的重大意义无须赘述。比如,几乎被视为佛法传承象征的一种器物,名叫“钵”,本为瓦器,后为陶或紫砂等,譬如禅宗六祖慧能流传至今的遗物中有紫砂钵。原是僧人盛装食物的物什,在诸多教义经典中已被规制化,然而,在常人手中,不过碗尔。
在图像符号方面,严格意义上可以视作器物的一个抽象化或隐喻化的生产过程,是基于陶瓷作为物质载体的前提,是可以被修饰和雕塑的。最典型的,莫过于以纹饰的形式出现。当然,广义上的纹饰,包括了人物形态、植物形态和器物形态,它们共同作用于某一件器物,使之成为佛陀的化身,或佛陀精神的具象,如前所言,它不再是单纯的样式,而是神性的,是可以和“佛—心”对话的一件法器,是被寄予了超越功能的。这一点,在陶瓷制作商,往往以纹饰装饰的形式出现,包括绘画、雕刻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莲花”、“海草”等“八宝”。莲花堪称佛教“教花”,是佛教描述的净土世界的象征,传说佛陀足有莲纹,而且出世时步步生莲。反观中国陶瓷史,从唐三彩至当下,屡见莲花纹的应用,而且对照云门、敦煌等石窟壁画上的莲花纹,相似度很高,而且从断代上看,嬗变的时间也几乎保持一致。总的来说,“八宝”作为佛教的经典符号,以极其繁茂的生命力存在于中国陶瓷的各个装饰种类中,从单色釉的刻瓷,到清代的“装饰大熔炉”,无一遗漏。“人物”作为佛教的法脉传承符号如禅宗的祖师禅,以“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形象为多,当然,在明代,亦出现了佛教本土人物如“布袋和尚”的造型,它一度与“弥勒”在民间信仰中混淆不清。准确说,从宋代开始,尤其在清康乾,佛教作为宗教形态,是朝廷政权纵横的一种手段,因“礼”而制的陶瓷如宋官窑瓷、元青花瓷、清粉彩瓷等,随着庙宇的广建而以“八宝”、“人物”纹饰大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大量出现的时间节点,很大程度上,与佛教本土化的兴衰更替基本一致。梳理中国佛教史,佛教本土化大抵完成在晚唐,尤以中国禅宗为典型,丛林清规的建立在这个时期。禅宗“一花五叶”,至宋时蔚然成风,浸透到了文学艺术的骨子里;元时社会潦草,始终有“异域”气质的元青花深谙图案符号的精髓;明代重礼制,在佛教和回回之间徘徊;清时擅技艺手段,工艺亦成熟,佛教的社会功能居重,佛教文化和陶瓷文化的融合是一剂安稳广袤疆域的好药。
如此种种,两厢交融,无不生动鲜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佛教文化因其蕴含的人之于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而有了吉祥意义;中国陶瓷因其物质之于现实世界的载体功能,而有了表达价值,共同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