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美术创作的关联及影响

2018-01-26 10:00张莉曼
陶瓷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术文学创作

张莉曼

(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景德镇市, 333000)

1 文学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

在艺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美术创作总是与文学有着不解的缘分。这一点,古今中外有许多例证,从西方艺术中就可以发现大量的西方名画均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和历史传说,有的则是从众多的文学名著中发掘题材。像达·芬奇的大型壁画《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画的西斯廷教堂天顶上的《创世纪》,拉斐尔笔下众多的圣母图,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春》,普桑的《萨比尼妇女的劫夺》,安格尔的《泉》,柯罗的《沐浴的狄安娜》,德拉克洛瓦的《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里》,列宾的《伊凡雷帝与他的儿子》,等等,所有这些杰作均不例外。而中国的许多美术作品中也同样如此,敦煌石窟中不计其数的壁画和雕塑,大部分都取材于佛经故事,而丰富多彩的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十八罗汉》、《八十七神仙》、《屈子行吟图》、《伯夷叔齐图》、《渔父图》、《太白行吟图》、《高逸图》(描绘竹林七贤)等众多的作品,都是根据这些素材的再度创作。

由此拓展到陶瓷美术创作,许多粉彩瓷板、粉彩瓷瓶的山水、人物画面和传统人物瓷雕。其题材绝大多数均取材于这些文学作品之中。

美术创作之所以与文学有如此紧密的关联,其原因有二:

一是文学的启迪性。由于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这样一种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的媒介来表现艺术对象的,美术创作者从中可以得到灵感。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德克拉洛瓦曾感叹自己不是一个诗人,他认为,读诗是刺激创作的好办法,因为“诗中有比喻,有沉思,真是人类的奇妙境界!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德拉克洛瓦日记)他经常从但丁、拉马丁、拜伦、贺拉斯等诗人的作品中寻找绘画的素材。

二是文学的普及性。由于文学作品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早已广为人知,有的甚至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画家利用这些素材时就不必担心由于故事背景不清而影响观众的接受,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寻找绘画语言的最佳表现形势,最大限度地展示原作的精神和画面本身的魅力,文学作品的素材一旦经过美术创作者独特的处理,便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

2 文学为美术创作深化主题

一件美术作品,假如不能给人带来一点思考、一点借鉴、一点启示,有言的或是无言的,这样的作品不算好作品,这样的艺术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要达到这点,标题可以起到点睛作用,但这和作者的文学素养有很大关联。

对于美术作品的标题,人们习以为常,乍一看,它显得无足轻重,因为谁都知道,一幅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绝不是取决于它的标题,而是取决于作品的艺术独创性。的确,在有一些作品中,标题似乎是可有可无的。比如静物画,有的干脆就用“静物某某号”来命名所有题材不同的作品,而拒绝提供内涵更加具体的标题,以维护绘画语言本身的纯洁性。这种主张,在促进绘画寻找自身独有的语言,向艺术的内部深处扩张上,能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术创作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绝对纯粹的领地,这种想法无疑是一厢情愿的,它往往会使作者作茧自缚、陷于一个自我封闭的圆圈。事实上,一个作者不可能以一种纯粹的思维进行创作,在他对颜色、线条和形态的微妙的感受的背后,内心实际上已潜藏着许多连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思想和概念。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美术创作都具有标题性,它只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却不存在有和无的差别。

标题是对作品的一种说明,它无疑是文学性的,它对受众者来说,可以起到一种提示和诱导的作用,帮助他们准确地欣赏和接受作品。因此,真正的美术作品标题绝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渗透在整个画面中,渗透在每一个笔触,每一根线条和每一块颜色中,蕴含在作者的深刻思考和丰富的学养之中。以明人的徐渭作《墨葡萄》为例,单从画面看,几串葡萄无情可言,但经他的“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题诗,画外生发另拓天地,则境界大变。张之安先生的小品画之所以平中见奇,奥妙在于运用标题,深化意境捕捉神韵传达画外之情。请看《群鱼图》,此画极写鱼们漫游于清沏、平静的池塘中,神态似在对话和相互考问,“台词”由题句标明:“日日池塘里,亦思江海无?日日江海里,亦思池塘无?思忖依旧池塘好,江河湖海风浪多;思忖依旧江海好,池塘何以展宏图?”通过有趣有绕口令式的题诗,一下激活了画家们常画的鱼乐题材,让静谧的池塘和逐浪的江海,安于现状与施展宏图形成了联想性的对比,从而使题旨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另一幅写圆月的扇面,造型古拙,笔简墨苍,题句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亦将全作古,来来去去不了情”,诗画交融无隙,境界深沉博大,令人叫绝叫奇。

3 文学与美术创作有共同的艺术语言

美术创作与文学紧密相连的另一种形式是对象征物的选择。象征物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称“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以象写意”,即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描写事物,以表达自己的心愿及情感,从而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趣。

在人类精神文化的漫长活动过程中,由于精神世界与物质自然世界之间的交互影响和微妙对应,某种事物常常被赋予特定的精神内涵,而成为约定俗成的比喻和象征。比如中国的龙和凤,常常代表吉祥喜庆,长城成为中代民族的象征,月亮,总是和悲欢离合相关,石头则往往带有人世沧桑或者宿命的意味,等等。在西方,十字架、光环、安琪儿分别代表圣洁、神灵和幸福,鸽子、火炬、女神则分别与和平、光明、正义相对应,等等。这些物象一再成为美术创作者笔下的表现对象,绝不是偶然的。美术创作者正是利用这种约定俗成,表达某种形而上的思想。就像法国雕塑家吕德的《马赛曲》里的那位带双翼的妇女,象征着自由、正义和胜利的女神那样,在这种场合下,物象除了本身的表现功能以外,同时还具备了类似语言的表意功能。

这种现象在中国国画里表现得尤为其甚。中国画中,梅、兰、竹、菊四种花卉素有“四君子”之称,而竹、梅、松加在一起,又有“岁寒三友”的美名。这些物象通常象征着品德人格的清高,不随俗流,洁身自好。千百年来,它们不断地被美术创作者们重复又重复地画着,成为具有某种统一内涵的精神符号。

按照“物象”的思维,继续探讨,我们逐步可以发现,在美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中,还有很多文学语言的形而上投影。从线条看,直线与理智、逻辑相吻合,曲线与感情、直觉对应;从颜色看,明亮的红色意味着火焰和危险,是一种引入注目有色彩,常与革命、暴力相联系;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包含着生机与新鲜,常被用来象征生命与青春;蓝色是天空与海洋的颜色,显得空寂和忧郁;黄色是阳光颜色,暗示温暖、热烈和喜悦;白色是冰雪的颜色,代表着纯洁和宁静;而黑色则通常与恐惧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再从形状看,横向线式构图的画面,通常暗示着安闲、和平与宁静;金字塔形布局一般意味着稳固与持久,它是山的形象概括;锯齿形状常常会有紧张和痛苦的意味;弧形形状则给人以柔和优美的感受;V状物表示危险和不稳定;圆状物则暗示完美和充实,等等。

绘画语言基本元素的这种形而上显然不是人为地附加上去的。它是由人类生活的视觉记忆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经验决定的。因此它具有一种稳固可靠的约定俗成性。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它们逐渐演化为含有某种特定精神内容的认知符号,而超超了自身所具有的最初的物理性生理性功能。一个作家不管其艺术个性如何独特,不管其对形体和颜色的感觉多么与众不同,绘画语言的这种先验性的基本规则总是影响创作者,创作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视觉世界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如许多现代陶艺的作品中,就充分运用了线条、形状、色调等俗成的艺术语言,表达作者的意愿及情感,给人以启迪和联想。

探讨到这一层,我们可以无疑地说,美术创作也是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在每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蕴含了文学的精神与思考。

四、文学为美术创作启发灵感,拓展意境

文学艺术的创作,讲立意讲构思,关键在于厚积薄发,胸有成竹;美术创作同样如此,尤其是绘画和陶瓷绘画,讲求构图和意境。

“艺术上的高峰,是经笔墨由心灵攀登上去的”。恰好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可以作为攀登阶梯,因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可为美术创作者激发灵感,拓展意境。在诗的感悟下画者和陶艺创作者往往可以诗人的眼光和态度来描画笔下的物象,他们看重的不是物象外形上的逼真,而是内在的神韵与作者人格性情的独特表现,作品中的一山一树,一花一草,一虫一鸟。一人一物都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一种暗示。在追求绘画的诗的意境的时候,表现出了将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转换成画面的才能。

历史上就有过这样的传说:北宋的时候,在画院用诗句为题材对画师进行考试,留下不少佳作。比如有“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个画题,一些画师如实地画了红花绿叶,因而失之浅陋直露。而另一位画家深得诗中三昧,在他的画面上画了一片草地,在一栋翠楼上,有位盛装丽人倚栏独立,若有所动,整个画面含蓄隽永。在另一个“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题目下,不少画师在画面上将它处理成空舟系岸,鹭鸟栖于船篷之上,以表现野渡无人的空寂意境。而另位夺魁高手却独辟路径,他的画面是船尾上卧着一个年轻的艄工,横笛而吹,画面上空无他人,只有一只水鸟在飞。这样处理,使得画面产生一种宁静、悠然,虽然不无孤寂的牧歌情调,显然是对诗意更加准确的把握。在处理这个题目上,前者仅仅抓住了诗歌浅层的含义,进行直接的再现;而后者则领悟到诗歌的深层意境,并将隐藏在字面底下的内容用生动感人的画面表现出来,因而余韵蕴藉。

类似这种从诗词中,领悟意境,启迪创作的例子,还可列举:如从高古诗词中,领悟空、远、荒、古的意境,创作宁静、独行、独坐、独酌的山水画佳作;从田园诗中领悟超脱,创作恬静、优雅闲适的山水、花鸟作品;从边塞诗中,领悟苍凉、雄浑,创作豪迈、雄壮的山水、人物作品……。

这种从文学中吸取营养,启迪创作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创作体现在笔墨、色调、材料、形体之中,也体现在作者的学养、阅历、精神境界之中,只有那种同时深谙美术创作和文学这两门艺术人,才能使自己的艺术获得丰富的内涵和情趣,从而登上艺术高峰。

猜你喜欢
美术文学创作
我们需要文学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