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学校 钱元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数学课程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编排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尤其是将应用题教学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研究发现,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且将数的运算巧妙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抽取和理解蕴含在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更加注重生活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养成了数学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实现了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生活实际为背景,运用丰富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形成策略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数学问题复杂、深奥,学生对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难以正确地识别和取舍。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充分挖掘题目中隐含的信息资源,从中观察、发现和搜集问题的有效信息,让学生经历“数学情境”到“数学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对问题的顺利解决。
如在教学列举策略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们看着王大叔为难的样子,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通过审题,学生们获取了以下重要的数学信息:①不管围成怎样的长方形花圃,它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②不管怎样围,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固定的,都是22米。③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可以得出长方形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为22÷2=11(米)。在学生们捕捉到这些数学信息后,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们说:“虽然所围长方形花圃的长与宽和为11米,但肯定不止一种情况,怎样围面积才会最大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们进入了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后获取到重要的数学信息,提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期待和获取新知的内驱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数量关系是学生思维的依托和着力点,也是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存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入手,渗透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表、列举等策略,探寻有效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如:“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这道题目出示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忙于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先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透过题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可以发现大杯的容量是小杯容量的3倍,根据题意可以想到等量关系式:6个小杯的总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大杯的容量和小杯的容量都是未知数,但它们是有联系的。于是很多学生想到了用方程来解决,设小杯的容量为x升,则大杯的容量为3x升,可以列出方程:6x+3x=720,解出x=80,那么3x=3×80=240。学生们运用方程成功解决了问题,也为后续探索假设策略解答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学生知道了数量关系在寻求解题策略中的重要性。
上述案例,面对数学问题,教师没有告知解法,而是引导学生寻求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学生探寻有效的解题策略积淀了方法,提升了解题能力。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他们的生活经验、智力因素、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存有差异。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学生会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而处在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自然会想到不同的解题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绝不能抱着所谓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丰富和扩充解题策略的目的。
如:“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做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题目出示后,学生们经过分析题意,想到了多种不同的解题策略。有的学生想到了画图,将题目中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了直观、形象的图形,以图促思,然后对照所画的图形,发现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也有学生运用了列举的策略进行解答,学生们从大船1只、小船9只想起,然后大船2只、小船8只……最终得出了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的结论。还有的学生将10只船对半分开,从5只大船、5只小船开始,实现跳跃列举,加快了得出结论的过程。更有学生运用假设的策略进行解决:假设全部是大船,则可以坐50人,总人数会多出8人;假设都是小船,则可以坐30人,总人数会少12人。运用假设的策略后,学生们自然顺利地得出了结论。尽管学生们使用的解题策略不同,但无不闪动着他们智慧的光辉。
上述案例,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智力、灵动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让数学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