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周小明
在一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不仅表现为易于观察和测量的外部显性行为,也表现为与行为变化相统一的内部隐性心理。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显然也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传统教学中,老师们更多地着眼于易于测量的显性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变化。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对教学中显性和隐性目标的认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合理的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生成以显性目标为载体、隐性目标为导线的高效课堂教学就是一件有必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数学课堂已经有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一般都是三维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如: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等等,这也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一样,视为数学教学的目标。
借鉴波兰尼的知识分类,新课程中的三维数学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显性教学目标和隐性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显性教学目标是指知识和技能目标,是教师能够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的,在教材上显现出来的,也是学生基本上能在短期内达成的且能够测量的教学目标。隐性教学目标是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包括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也是学生短期内无法达成且不便于测量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否定了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亲身经验。新课程实施后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体验、感受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究其实质,新课程重视和提倡的就是对隐性教学目标的重视。
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以及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它们并不是矛盾关系。显性目标的实现必然伴随着某些隐性目标的生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就像认知与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一样,认知过程必有感情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做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隐性目标并不是单独存在于显性目标之外,它们也是相依相伴、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就像一座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部分就是显性目标,而在水下面看不见的却起支撑作用的更大一部分则是隐性目标。所以说隐性目标其实是显性目标的强大支持和基础,没有隐性目标的显性目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鉴于课程标准对隐性教学目标的重视,在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确实更多地考虑到了隐性教学目标。但是,一方面因为对隐性目标的重视和提倡毕竟时间不长,另一方面,隐性目标也确实不像显性目标那样好把握,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隐性目标的设计还存在许多的误区和问题。
【案例1】在一次备课组说课活动中,关于“三线八角”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能在基本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已知推广到新知的过程;
(2)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探索、归纳的过程;
(3)体会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实际情景问题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实现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评析:本案例对三维目标的陈述属于并列式,初一看觉得挺全面,但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它是属于显性、隐性目标的定位都不到位的一例。显性目标只是列举课本的知识点,简单地用“理解”和“识别”表达,缺少细致的描述;隐性目标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于空洞宽泛,缺少针对性,更重要的是,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互相割裂,不对应,不融合,油水分离。
其实本案例出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一般来说,显性目标的设计因为与显性知识点直接相应,设计时出现的问题不会太大,只是在层次性、细致性、具体性方面需要细化调整。但隐性目标的设计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偏离,其表现为:千篇一律、空洞无物、泛泛而谈、针对性差,与显性目标互相割离、互不对应、互不融合。
【案例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目标:
(1)掌握“边角边、边边边、角边角、角角边”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证明及应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从题设条件出发,寻找论证思路”,学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探究特殊角和边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学生通过经历“实践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良好的隐性思维品质。
评析:本案例教学目标的陈述属于融合式陈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相依相应、相得益彰。设计者正确理解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了教材内涵,定位全面而准确、细致而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以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开展相应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的教学,渗透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了显性与隐性的教学目标的并驾齐驱。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精神,设计好显性目标,再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的设计,使用“经历”“体验”等词语把过程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隐性要求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来,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外显,尽量使用操作性强、意思明确的语句,水平词的使用要准确,便于测控。这样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可监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