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潞城小学 季旭斐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是对计算教学的总体要求,而从学生的计算情况来看,他们的估算能力是进步的,但计算能力原地不动甚至稍有下降。审视我们的计算教学,口算应该是基础,帮助学生养成稳固的口算技能是学生计算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仍然要重视口算训练,并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引学生的口算训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传统的口算训练更关注结果,更强调充足的计算量,这与新课程标准是有差异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这样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领悟、总结,使得学生的数学模型更加清晰和稳固。
例如,在“9加几”的教学中,我首先呈现出情境图,让学生对照情境图来发现问题:盒子中装有9个苹果,在盒子外面还有4个苹果,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因为盒子有9格,所有学生在面对例图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到用一个苹果将盒子填满,然后用10加上剩下的3个苹果。结合学生的表达,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苹果移动到盒子中,让学生先建立一个表象,之后我变换情境:在盒子中装入9个苹果,在盒子外装了8个苹果,让学生口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还是用之前的方法口算出答案。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要将盒子外的一个苹果先装到盒子中去?”“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在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凑十法”,推动了他们的数学建模。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充足地经历,让他们自己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充分的学习会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像案例中这样的学习,学生借助情境理解了凑十法的本质,那么再遇到如“8加几”的问题,学生还能调动现有的认知解决问题,这就拓展了他们的数学模型,对于他们的口算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算理简单地说就是计算的依据,是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的提炼成果,脱离了算理,学生也能依靠训练达到准确计算的效果,但是学生难以做到灵活运用,一旦问题变化,学生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所以在新课程体系中,我们要强调学生弄清算理,为口算打好基础。
例如在“两位数的加法”的教学中,我在创设情境之后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计算24+38的方法,集体展示的时候,学生结合小棒的操作弄清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原理:将十根小棒扎成一捆,这样就可以把两位数表示成几捆加上几根,捆与捆相加,根与根相加。这就成为他们口算的基础,在口算两位数加法的时候,学生将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然后将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加,计算较快,而且正确率很高。再比如在教学“小数乘除法”的时候,我设计了题组来供学生计算,比如将4.2÷0.25和4.2×4放在一起,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一个数除以0.25相当于乘4,乘0.25相当于除以4,乘0.5相当于除以2,除以0.25相当于乘2……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口算相关小数乘除法的时候,学生能轻松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而且正确率得到了保证。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说运算思路,说算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问题。
运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能,在新课程背景中,我们注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注重算理的体现,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要回避口算训练,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适量的口算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口算的技能。
口算训练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课堂伊始,利用口算卡片来进行口算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举行小型的口算竞赛也能促进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出示一些口算题,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口答,或者限定时间,比一比谁完成的数量多,正确率高,这样的竞争机制能够推动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还可以采用更多的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白板的相关功能自动识别学生答案,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或者利用相关的app来出示口算题,这样的形式都是学生喜欢的。
加强口算训练不同于题海战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在计算中体现出来的薄弱点设计相应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技能,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总之,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口算教学要更有指向性,要更新训练的手段和方式,要追求更高的“性价比”,将各个方面的要素结合起来,推动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和运算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