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 侯 峰
在学期结束,大家都忙着复习,经常与同事们听同级老师的复习课,总感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确实令人佩服,也值得令人学习。就谈复习解决问题,很多老师只顾着做题目、讲题目,很少将类似的题目加以比较,通过对比、联系条件、比较方法进一步得出更好的让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听了一位老师的复习课后,感觉受益匪浅,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中不停地变,将一道道题目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得到一些新类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题目之间的区别,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方面得到巩固,笔者认为这种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本人也在教学中学习这位老师的经验,做了一点尝试,有了一点成果,现小结如下。
很多问题都有情景,无论是例题还是解决问题的练习,情景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一些质量检测中的问题,它的情景有时是与实际生活中的常见事情联系在一起。有时情景里的字很多,学生乍一看,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换汤不换药,那只是一个情景,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但是绝对不可以不看。
案例1:(1)一段长30米的布,第一次剪去它的1/5,第二次又剪去1/5米,两次一共剪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2)张师傅带30元去买零件,第一个零件用去总钱数的1/5,第二个又用去1/5元,两次一共用去多少元?还剩多少元?
两道题目的数字是相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列式也相同,就是题目的情景不相同。所以在跟学生讲解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抓住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别是同为1/5,一个后面有单位,而另一个后面没有单位,这样,1/5就是分率,而1/5米或1/5元就是具体的数量,意义不同,1/5需要同单位“1”的30相乘,而带单位的1/5却不需要,因为带单位的1/5属于具体的数量,它不能同有单位的30相乘,这也是分数应用题的一个小的原则。
很多题目的条件看似相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需要学生认真读题目,更要注意文字的变化带来的思路变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变化。
案例2:(1)某水果店香蕉每千克5/2元,香蕉比苹果便宜1/10,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2)某水果店香蕉每千克5/2元,苹果比香蕉便宜1/10,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两道题目第一个条件一样,但是第二个条件,一个是“香蕉比苹果”,一个是“苹果比香蕉”,前后对调了一下,单位“1”就发生了变化,第一题是苹果为单位“1”,第二题是香蕉为单位“1”,单位“1”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一样了。第一题为单位“1”未知,用方程或除法,而第二题单位“1”已知,用乘法。遇到此类的题目,一定不能让思路被文字牵着鼻子走,而应该紧抓问题的关键“1”是谁来解决问题,寻找思路。
在很多题目当中,前后文字不一样,所产生的意思截然不同,这里也充分证明数学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正所谓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只要在一个环节上出现差错,后面再正确也无济于事。所以在教学中强调读题是非常重要的,字要一个一个地去看,题目要一句一句地去读,真正做到“认真”两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和学生需要付出的其实是很多的。
顾名思义,条件相同而问题不相同,平时很多的例题,学生很清楚、明白,但是等到练习时,问题稍加变化,学生出现差错在所难免。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审题非常重要,无论是条件还是问题,一定都要读完、读准,千万不要想当然。
案例3:(1)王老师上个月领取2400元的稿费,按规定超出800元以上的按5%缴纳个人所得税,王老师上个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王老师上个月领取2400元的稿费,按规定超出800元以上的按5%缴纳个人所得税,王老师上个月实际获得稿费多少元?
条件一样,但是问题不同,很多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只知道看前面,殊不知后面的问题不同,造成错误。这种情况不是学生不会,而是属于读题不认真,因为少数学生看到前面的条件,会做了,很高兴,哪知问题没有看清楚,所以将问题稍加变化,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数字的变化也是题目变化的常见情况。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字都很小或很简单,都是为了让学生方便计算,等到练习时,数字变成其他大一点的数字或其他类型的数字,例如分数和小数,这样计算难度一下子就上去了,需要引起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注意。
案例4:(1)三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2)三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看得出,只有一个数字的变化,即1厘米变为5厘米,很多情况下,学生会误以为几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一定会是1厘米,因为一开始讲这样的题目时,都是以1厘米为正方体的棱长,有时出现不是1厘米的情况,学生也还是按照1厘米去做,因此出现错误,强化对这方面的巩固与练习,避免出现差错,非常必要。
数学问题重在思维的训练,能够将题目的思路和解题的步骤完美结合,并且举一反三,很好地将知识进行迁移,做到升华和内化,是我们数学老师的追求目标。在教学中,由于题目条件说法的变化,对少数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对孩子的语文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加训练是必要的。
案例5:(1)玩具枪的价格比玩具汽车便宜1/4,玩具枪比玩具汽车少3元,玩具汽车多少钱?
(2)玩具枪的价格比玩具汽车便宜1/4,玩具汽车比玩具枪贵3元,玩具汽车多少钱?
乍一看,第二个条件的文字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特别是第二题的“贵3元”,反过来就和第一题的“少3元”意思一样了,很多学生没有这样灵活运用的能力,也说明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差。诸如此类的说法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一样,语文的理解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变换题目的各个环节,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变换,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各方面强化理解和分析,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个“变”字,将解决问题的精彩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变化的是情景和题目的条件,不变的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思路,变化的是题目的最后问题和数字,不变的是题目的组成部分,变化的是问题里面的一些说法,不变的是整个解题的步骤。
总体来讲,无论怎样的变化,培养学生认真审题,锻炼孩子灵活解题的思路,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