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说明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课程指南》中强调“在活动中主要看教师是否关注幼儿与环境材料、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否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判断,并及时地、积极地与幼儿互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走到孩子中间,去观察、倾听,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关键词:游戏;观察;倾听
一、 有目的地观察幼儿游戏,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观察为教师指导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教师通过对游戏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何时需要增加游戏时间、地点、材料和经验,可以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使教师能更好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我们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
做客的情节使幼儿有了交往的机会,也使娃娃家的成员有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在娃娃家的成员进行了整理、做菜、照顾娃娃时,游戏显得慢慢空洞起来,我就准备了一些小礼品盒,说是去娃娃家做客了,然后让幼儿一起来讨论去做客应该怎么做,而娃娃家的主人应该怎么招待客人,双方应该说些什么话等,渐渐地娃娃家热闹起来,不时有客人来敲门,娃娃家的分工要更清楚了。
二、 关注游戏过程,倾听幼儿想法,给予相应指导
敏锐的观察力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要细致、全面、周到,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因为这是幼儿最自然常态下的表现。在游戏中,教师边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边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想法,边及时给予活动中的指导,发现他们对游戏的兴趣浓了,游戏中的交往技能得到了培养,幼儿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因而,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要进行灵活多样的指导。
(一) 对游戏内容、情节的指导
通常娃娃家的宝宝总是坐着等大人烧饭菜给他吃,其他的事情不太参与,我就在游戏后和小朋友谈谈,你在家里,爷爷奶奶是怎样带你的,小朋友就说了发生在身上的许多事情,爷爷带他去公园,奶奶给他讲故事,爸爸带他做游戏,妈妈带他去购物物等,所以通过和幼儿交谈,对幼儿的话题及时展开引导,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让游戏开展更生动有趣,宝宝不再是无所事事,而成了家庭中心人物,小朋友也渐渐了解了自己的角色身份。
(二) 对活动中出现问题的指导
刚开始用钱来买东西,小朋友都将兴趣放到了钱上面,一次一次地去取钱,一遍一遍地买东西。最是消费狂的是灵灵,当时她将家里的桌子上都放满了东西,可是又出门了,小商店的营业员也有意见了,在旁边的嘟嘟说,灵灵不是个好妈妈,给宝宝买了那么多吃的,会肚子疼的,益益也接着说,灵灵用了好多钱,太浪费了,还对我说,现在是金融危机,我们要节省。我就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很认真地说,电视上看到的。在游戏结束后,我让益益将刚才说的又和小朋友说了一遍,大家也觉得益益很有道理的,灵灵也说其实自己的妈妈不是这样的。其实游戏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面,而且多以教师参与指导为主,但其实这也是对幼儿的一种考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极其有利,从另一面也折射出孩子将生活经验运用到了游戏中来。
(三) 对幼儿个体差异的指导
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强的幼儿有很强的组织力和带动力,所以往往在游戏中充当重要角色,而那些相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少了,随之对自己也没有自信。如班上的顺顺一直是在游荡,看看这边,瞧瞧那边,从来不主动参与进来。于是在开设公交车后,我知道他就喜欢汽车,就同他商量让他做司机,可是等到乘客来上车时,他不让大家上车。我就说,我们急着去上班了,打个电话调一辆车来,我就马上在旁边一边搭汽车,一边招呼乘客上我的车,看到这情景,顺顺马上转变,说现在自己开的是100路车了,这样一来,顺顺就爱上了开车的游戏,慢慢地他能在今后的游戏中,学会简单的交往方式,能融入我们的游戏活动中。
三、 重视游戏讲评,把握回应实效
在观察、倾听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会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我该不该去回应?如何回应?在我们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这些都体现了老师的教育机智。游戏结束之后的讲评工作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一个最好机会。幼儿在游戏之后,老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回忆游戏的内容,积累话题,与大家分享游戏中的快乐,既提高了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又能和同伴、老师分享游戏中带来的快乐情绪体验,同时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评价更是有助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方向。
每次幼儿在游戏中都有自己的玩法,有自己的经验,在讲评活动中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对其他幼儿来说提供了学习别人的机会,幼儿之间的相互互动,使得游戏的开展越来越生动有趣。
四、 小结
游戲带给幼儿的发展是不可小视的,孩子的语言能力有了更好的发展,个性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交往意识更强烈,各方面的能力也日益见长。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耐心地观察、倾听。当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时,我们必然会看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俯下身来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时,我们必然能听到孩子的世界;当我们通过观察、倾听后,才能知道如何回应幼儿,真正设身处地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同时给不同的孩子给予相应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颁发,2001年6月.
[2]教育部基教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3]王振宁编著.学前儿童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林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车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