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里,它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基础。什么是时空观念?就是在时空中思考,是对事物在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徐蓝教授认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它包括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两个部分。所谓时序观念,就是要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查,认识和观察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有什么新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从课标的内容到核心素养再到中学一线教师的备考,都特别强调“时间”在历史学习与高考备考中的重要性。本文试着从“时序观念”的维度去分析2017年的历史高考真题,部分选项通过“时序观念”予以排除(仅分析能通过时序排除的选项)。
纵观2017年课标卷历史试题,对“时序观念”的考查有以下几种呈现形式:一是设问有明确的时间指向;二是在材料中呈现时间,而设问以“这反映了(出)当时……”“这……”“该……”等形式出现;以及其他与时间相关的设问类型。下面对2017年课标卷历史试题就这两种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备考建议供大家参考。
设问有明确指向的有2017年课标Ⅰ卷32题,其设问为“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2017年课标Ⅱ卷26题,其设问为“据此可知,唐中期”;2017年课标Ⅱ卷27题,其设问为“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等。下面仅以2017年课标Ⅰ卷32题、2017年课标Ⅱ卷26题为例加以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例1.(2017·课标Ⅰ卷·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此题通过时序可排除选项A、C。材料提供的时间为“公元前9至前8世纪”,选项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明显不符合此时期的特征,应该是“浓厚”;选项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属于启蒙运动时期,故排除。
本题的立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都有其历史发展渊源。2016年课标I卷24题考查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2016年课标Ⅲ卷24题考查“铭文”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更早些年的从“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的高考题等都体现了对“文化的传承”立意的考查。此题从答案的设计上体现的时序有古代希腊、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等。恰好可以以“人文主义”思想起源、发展为主题构建知识体系。古代希腊时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4 —17世纪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把人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体现了此时期的人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世俗生活;16 —17世纪的宗教改革以“因信称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人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宗教生活;17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人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生活。
例2.(2017·课标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此题通过时序可排除D。材料体现的是从北朝到唐中期饮茶习惯的变化,选项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出现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唐朝中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故排除。
本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思考,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去分析会更容易理解其考查意图。根据此题可以从时序上去梳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构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体系。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唐中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此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而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是课标卷高考的高频考点。2016年课标Ⅲ卷27题考查明末江南农村的变化;2015年课标I卷26题考查宋代东南沿海的民间崇拜,2015年课标I卷27题考查河南、江苏在唐、宋、明、清时期状元人数的变化;2015年课标Ⅱ卷26题考查唐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等。
设问以“这反映了(出)当时……”呈现的有2017年课标Ⅱ卷29题,其设问为“这反映出当时”;2017年课标Ⅲ卷25题,其设问为“这反映了当时”;2017年课标Ⅲ卷29题,其设问为“这反映出当时上海”等。下面仅以2017年课标Ⅱ卷29题、2017年课标Ⅲ卷25题为例加以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例 3.(2017· 课 标 Ⅱ 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此题通过时序可排除A项。材料的时间是1913年,而新文化运动是以1915年《新青年》的发表为开始标志的,所以选项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的主旨是“广告的内容”而不是广告本身。因此,要加强学生对选择题主旨的信息提取能力。设问为“当时”,那么在解答本题时还要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段里,追求近代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因此,根据此题可以构建这个阶段的知识结构: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近代化的一个里程碑;经济上,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加上其他的因素,使得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社会习俗方面,民国政府进一步推动社会习俗的近代化等。
例4.(2017年·课标Ⅲ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此题通过时序分析,答案直接指向C。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为西汉前期,而选项C符合汉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符合材料的情景主题,故选C。
本题从选项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A选项由一个名词“义利观”+程度词“根本”+ 动词“改变”组成,这是课标卷选项设计的一种常用的方式。首先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当时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很大的财富,根本没有体现“义利观”和“义利观的改变”问题,更谈不上“根本”改变,故错误;B选项的设计可以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来排除,材料的信息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朝廷”,而汉初政府对工商业者的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是“抑制”商人地位而不是“提高”地位;D选项的构成由一个名词“豪强地主”+一个动宾结构“控制郡县”组成,而选项的设计构成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未讲“豪强地主”,这是偷换概念,材料讲的是“富至郡、县、乡”,而不是控制郡县。高考真题进行这样的分析解读,对高三阶段的备考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设问以“这……”“该……”等形式呈现的有2017年课标Ⅰ卷30题,其设问为“这一精神的贯彻”;2017年课标Ⅱ卷30题,其设问为“这反映出”;2017课标年Ⅲ卷24题,其设问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2017年课标Ⅲ卷30题,其设问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等等。下面仅以2017年课标Ⅰ卷30题、2017年课标Ⅱ卷30题为例加以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例5.(2017·课标Ⅰ卷·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此题通过时序可排除A、C、D。材料提供的时空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可推知是抗日战争时期。选项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则为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 —1937年;选项C,国民革命为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即1924 —1927年;选项D,“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可能指1927 —1937年,也可能是指解放战争时期。故A、C、D排除。
本题考查的是中共的“党史”,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的立意。该立意在近几年的课标卷考查中多次呈现。如2013年课标I卷30题考查1928年中共中央关于革命道路的看法、2016年课标Ⅱ卷29题考查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2017年课标Ⅱ卷30题考查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变化、2017年课标Ⅲ卷30题考查人民解放军1949年否定列强在华特权等。因此在二轮复习时,可以从时序上对“党史”进行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担负不同的历史使命。在1919 —1927年期间,由于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斗争对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1927 —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和日本侵华的不断加深,中共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1937 —1945年这段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反动的蒋介石政府、美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领导人民最终推翻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氏王朝,建立了新中国。构建这样的知识结构,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中共党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例6.(2017·课标Ⅱ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此题通过时序可排除A、B、C。此题的时间为抗战胜利后,选项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无论是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解放战争的后期—西柏坡会议确定)都不符合阶段史实,故排除;选项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选项C“统一战线形成”,无论是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都不符合阶段史实,故排除。
通过本题可以告诉学生,高三的备考一定要有一个宏大的“时空观念下的史实构建”,这也是二轮通史复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根据2013年以来课标卷高考选择题的分布(时空布局)来看,24—27题为中国古代史,一般的布局是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28—30题为中国近代史,一般的布局是晚清前期、晚清后期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抗日战争时期;31题为中国现代史,一般布局为新中国成立初期(50 —60年代)或者改革开放时期(80 —90年代初);32题为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民主和古代罗马法;33题为近代西方的宪政、工业化或者人文主义思想等;34题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史或美国史;35题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或者政治格局等。所以,构建通史的“时空史实观念”尤其重要。
除了上述列举的类型之外,所剩下的类型均可归纳在这里。其实每一道高考选择题都体现了对时间要素的考查。下面仅以2017年课标Ⅰ卷24题、2017年课标Ⅲ卷28题为例加以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例7.(2017·课标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此题通过时序可排除B。材料提供的时间为周代,选项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是在秦朝以后,故排除。
本题选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命题的技术性。B选项通过“时空史实”的不对应来排除,体现了历史学科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C选项通过西周的基本历史史实进行排除,分封之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人教版语),而且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再分封,以致出现“我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情况。因此,分封制并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这是基于所学知识的设计;D选项是基于对材料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它与材料信息不相吻合。而且分封制也不是确立贵族的世袭特权,而应该是宗法制确立贵族的世袭特权,这是偷换概念的设计。
例 8.(2017· 课 标 Ⅲ 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此题通过时序可排除A、C。材料所提供的时间是1897、1895年(至今两年来)。选项A“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于1898年;甲午战后列强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选项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与史实不符。故都排除。
本题从考查的意图来看,就是对于历史逻辑的考查,这是一种基于时序变化下的、历史现象的因果逻辑关系的考查,是课标卷高考真题命制的一个着力点,常见于近几年的真题当中。这种体现变化类的试题,关键是要找到变化后的历史节点,以及这个节点与这个变化之间是怎样的历史逻辑关系。抓住了这个变化的时间节点和历史节点,做起来就非常简单。
通过以上高考真题的示例可知,“时序观念”在分析历史高考真题中的独特作用。正是基于此,如在高三的历史学习备考中,借助“时间的长河”抓住历史的本来演进,将极大地提升对“历史”的理解。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旨所在。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那么便可在此基础上通过高考真题来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对高考真题进行研究,包括信息中的时间信息、材料主题(旨)信息的提取、选项的设计研究等。这样才能把知识能力、素养能力和解题技术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与备考在高考中必然会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因此,历史学习抓住了“时序”,领会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就等于抓住了高考备考的“要害”,备考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