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2017年11月份,笔者有幸参加了《教学考试》杂志主办的原创试题研发团队,负责历史原创试题第二阶段的审题任务。审题要求审题者既要站在一定高度去审视整个试卷的科学性;又要从细枝末节去审查试题的合理性。当遇到好的原创题时,真的让人拍案叫绝;遇到平平的原创题时,又扼腕叹惜。审题工作真的让笔者获益颇多,但同时又给笔者留下了一个疑问:命题者怎样才能命制出好的原创试题,甚至是接近高考题质量的试题呢?个人认为:高考试题均为原创试题,高考试题所体现的特点和规律就是命制原创试题时所应遵循的准则,我们要命制出接近高考题质量的原创题,就要研读和剖析高考试卷,以高考为导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笔者以2017年全国历史新课标Ⅱ卷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教育部公布的“考试大纲”是高考的标准和控制命题的刚性指导文件。它具体说明了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范围和考查能力层次的要求。同时还包括试卷结构、试题形式、考试时间等。可见命题者必须首先研读最新的“考试大纲”,并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具有符合高考的命题思路,所命制试题的一些硬性指标才能符合高考的标准,命题的具体要求才能和高考试题保持一致,从而找准命题的方向。
2017年高考的选择题从布局上看,延续了以往采用“4+4+4”的模式,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每个版块都是四个选择题。试题以说明、背景(原因)、分析、结果等类型为主。其命题原则:要在考查能力的前提下尽量简约、平实、提高试题的综合性。
2017年高考的非选择题部分由两道必答题(题号41、42)和“三选一”的选答题(题号45、46、47)构成。试题以知识比较阐释、开放性分析说明等类型为主,以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与创新思维作为重点,从远离课本到回归教材的趋势明显。其命题原则:题目设计要合理,兼顾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问题设计要少设问,设问质量要高,减少速度要求的同时提高思考要求;答案设计上要减少单一标准,增加多项标准。
历史各模块内容在近四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试题中所占分值统计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三思想史两个模块所占分值逐年下降,必修二经济史的分值呈上升趋势,且比重最大。这就要求命题者在创制原创试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模块所占分值的比例分配,在内容选取上还要再结合三道选修题的内容,以实现各模块所命制试题内容的量化。从而在分值上与高考试题的分值保持相对一致性。根据这一变化趋势,可知经济史在近四年高考中一直处于上升,而政治史和思想史有所下降,2018年高考有可能为了平衡各模块考查,必修二经济史的分值会相对降低些,而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三思想史的分值会相对增加些。
(1)从2017年高考知识点的考查上看,试题难易度上与往年基本相同,突出考查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因此,命题者要宏观把握知识,对主干知识进行必要的整理和筛选。命题时要注重主干知识分布的均衡性,可参照以下高频考点。模块一政治史有:西周政治制度、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西方代议制等。模块二经济史有:中国古代土地问题、古代经济政策、商品经济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罗斯福新政、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等。模块三思想史有:宋明理学、市民文化、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近代自然科学等。
(2)2017年高考重点考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命题者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等方面入手进行命题,采用能体现学科素养的新材料和新情境。如:馆藏文物、考古发现、影视片段、报纸通讯报道、图片漫画、票证、纪念章、纪念碑、印章、标语、广告、路牌、餐具、服饰、谚语、俚语、外来语、新词汇、网络语言、对联、民俗等,这些鲜活的素材都可成为命题的载体。
(3)2017年高考试题充分关注社会现实,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因此命题者要把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进行有机结合,把历史史实和现实热点进行有机结合。在命题时,侧重于用历史材料、历史现象来佐证、反映现实问题。切入“热点”以隐性热点或长效热点为主。例如:①可整合十大长效热点,如:三农问题和立国之路;社会改革和社会转型;科技创新和全球化;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关注民生和社会和谐;和平与发展和多元文明;民主政治和有效政府;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②也可整合2017 —2018年的时政热点和周年大事,如:萨德问题、国际关系与中国周边局势(朝鲜半岛、中韩、中日、中俄、中巴、中印)、雄安新区、朱日和阅兵、党的十九大、香港回归20周年、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等。
(4)2017年高考命题渗透了学术性的新观点和新思想,也出现了观点和结论同教材相悖的情况。因此命题者命题时可参考学术界关注的一些新观点。如: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唐宋变革论、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袁世凯的评价、九一八事变、田中奏折、蒋介石的日记问题、“一五”计划中的重工业问题、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列宁的《四月提纲》、垄断问题等。
要命制出高质量的原创题,材料的选取是关键,新颖的材料和新的考查角度更能考查出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2017年高考从材料呈现形式上看,完全引用材料原文的比例减少,更多是摘编材料和改编材料,材料阅读的障碍减小,新材料的使用与新情境的创设“游离于教材之外”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要求命题者在选用材料时要遵循“教考分离”这一变化趋势。命题时可参考以下三类材料:
(1)文字材料。一是典章古籍类:包括史学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铭文碑刻、家族家谱等;二是文学作品类: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等。
(2)表格材料。它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
(3)图片材料。包括历史地图、历史场面图、漫画、杂志封面和历史文物照片等。命题者在使用材料时,无论设置为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要保证通俗易懂,不要设置语言障碍,以贴近学生的认知为主。这样更易于切中要害,考查出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创试题命制后,需要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试做,并给出反馈意见和建议。这是命题者找寻自己所命制试题不足的一次重要机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打磨契机。“实践出真知”,原创试题的好坏是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的,特别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检验,因为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体现出原创试题是否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是否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而只有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所命制的试题才能走近高考。因此,命题者对师生试做试题的反馈表要给予高度重视,并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再次认真打磨试题,直至原创试题达到标准。
当然,命制一套高水平的原创历史试题,要注意以上各环节的紧密结合和长时间的润色打磨。特别是要命制出走近高考的原创题,更需要认真全面地剖析高考试题,勤于思考,敢于尝试,勇于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