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在素养立意的高考中,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成为了必考的主题。但每次考试结束后,学生在对答案时,往往都会发出疑问:“为什么我知识都背熟了,还是有很多错误。”实际上,这是由于平时做题的习惯性失误导致的。根据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四大历史解释素养误区,以供考生借鉴。
随着新课程的展开,教材观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高考试题也随之转变。高考试题多以新材料、新观点补充教材知识,所以论从史出的新观点试题频频出现。但考生往往只选择耳熟能详的教材术语或观点,失分严重。
【例1】(2016·天津卷·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例2】(2017·全国Ⅲ卷·26)
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这两道题在学生测试时失分较多,选出的错误答案集中在例1的A项和例2的C项。其原因是学生以教材术语或观点为答案,而忽略了材料观点的内涵。例1,教材中对罗马法的评价基本上是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其“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从材料来看,材料的主基调是贬义,首先排除了B、C项。学生又依据熟知的教材术语“社会矛盾”,不加分析就选择了A项。但仔细研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导致社会矛盾,排除A项,正确答案是D项。例2,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看材料,直接选择了教材上的表述,即C项。从表1看,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与所占比例,既无法判断是否实行了均田制,也无法判断农业生产率是否提高,所以排除了C、D两项。依据表1可知,拥有20 —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A是正确答案。
在备考时,要学会认真分析材料核心内容,千万不可完全以教材观点去解题。切记:新课程考试有的题目并不考教材观点。
此类错误大多出现在材料理解性题目上。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或对内容随意想象,或是以次要内容代替中心内容,以此迷惑考生。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入陷阱。
【例3】(2017·全国Ⅰ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例4】(2017·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例3考查了洋务运动民用企业——开平煤矿的材料理解能力。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减少,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但根据想象任意扩大概念内涵,往往会选择错误答案B、C、D项。材料涉及的只是开平煤矿税负问题,没有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开平煤矿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材料未涉及列强控制煤矿业,故C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其稳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条件,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例4,依据材料可排除A、C项。许多学生没有理解材料中心意思,只根据前半句“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而选择了D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
在解答新情境材料题时,首先借用语文的划分句子成分法(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状、补语)、关联词语分析法、标点符号解读法等,层层深入,抓住重点,理解题意;然后把选项中的词语与题干的词语一一对照,找到意思一致的选项,切不可任意扩大或延伸材料内涵。
相似的现象会出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当这种现象仅在教材一处提出时,考生因受教材知识左右,仅凭印象进行选择,答案往往会出错。
【例5】(2017·全国Ⅲ卷·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例6】(2017·江苏卷·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解析】上述两题如果不给时间,根据教材印象,例5易选D项,例6易选C项,但由于时间的存在,因此这两个答案是错误的。例5,D项中的“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方针,与“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不相符,故D项错误,正确答案是B项。例6,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为解决扩大出口创汇问题,扩大企业自主权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B项正确。
在遇到时间类试题时,无论何种现象,熟悉与否,首先要将其定位到特定历史阶段,再根据阶段特征选择正确答案。备考时要分专题准确记忆各历史阶段的时间与特征,以便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如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分期;共和国史的过渡期、全面建设期、“文革”期、徘徊期、改革开放期;世界市场发展的历程;苏联经济的几个发展阶段;人文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等,都必须做到印象深刻,才可能在答题时得心应手。
历史概念在教材中表述一般比较简单,学生根据教材能进行流利背诵,一旦深究其内涵,往往漏洞百出。
【例7】(2016·全国Ⅰ卷·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例8】(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例7中的《权利法案》与例8中的“科举制”都是学生重点掌握而又比较熟悉的概念。但学生作答这两道题时错误较多,说明学生掌握的概念并不扎实。例7,《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议会有制约国王的权利,排除A项;《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拥有行政权,直至18世纪内阁制的建立,排除D项;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说明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没有“统而不治”,故 B项正确。例8,科举考试包括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 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解答此概念类试题时,要重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精确诠释历史概念。历史概念的内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原因、背景、影响、性质、本质等。此外,在复习时,对相似概念也要善于进行比较,提高知识的掌握、理解、辨别和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