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李惠军先生认为:“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灵魂。”所谓灵魂,即是有鲜明的教学立意。而一节二轮复习课的教学立意,应是建立在对考情的精准分析的基础之上。据此,笔者从近八年全国卷I关于两汉史的命题中总结了一些规律:从数量上看,两汉史曾考查过两道史料题和两道选择题;从考查内容来看,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两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丝绸之路、汉代儒学;从题型来看,以材料题为主;从考查方式来看,注重考查概念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如2017年全国卷I第25题考查地方行政区域变化与边疆问题处理的关系,2016年全国卷I第24题考查孔子与汉代儒学的关系,2015年全国卷I第40题考查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的联系,2013年全国卷I第41题比较考查了汉唐政治经济的演变。
基于上述信息,本课时在二轮复习中的教学立意应是重视延伸和拓展经典考点,并创造情景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陈洪义建议:“通过搭建体验与问题探究‘脚手架’,让历史教学在‘情与思’的相融中走向高效。”即围绕学生的认知实际,通过创设一定情景载体,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与体验,打乱固化的一轮知识,让知识转化为一种学科素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命题的一些经验,以二轮复习中两汉史这一课为研究案例,浅谈在情思历史教学中试题创制与课堂评价的实践。
折射社会热点是全国卷命题的一大特色。通过命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试题,设置“动”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笔者在复习到本课的核心概念“西汉中央集权”时,为了进一步拓展这一概念,让学生形象地认识汉唐政治制度的差异,便以古代官员的住房为切入点,设置了一道材料题。
材料“官舍”一词可溯至汉代,《汉书》《后汉书》多有提及。《汉书》卷93载:“上(汉哀帝)以(董)贤难归,诏令贤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贤庐,若吏妻子居官寺舍。”可见,汉代中央官员不仅有自己的官舍,而且其家属也可以随居。
唐代,中央职官制度渐臻完备,国家集权管理职能日趋繁复,职能部门逐渐增多,在京供职人员数量大幅上升。据《文献通考》卷47可知,唐代供职京师者已达两千多人。此外,还有数倍于此的家眷、小吏、杂役、佣人等,倘仍由政府免费提供官舍,将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代官舍制度发生明显变化,国家为官员提供免费官舍的色彩逐渐消褪,转而以有偿形式供官员租赁,同时,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导致官舍与官署相分离,即官舍未必在官署之内。
——田志光、杨国珍《居大不易:汉唐官员住房境况》
设问1:根据材料,指出汉唐官员住房的差异。
设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
当笔者用PPT播放这一试题时,有学生说这一试题很眼熟,说明选用切合学生认知的素材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搭建“情景场”。另外,在试题设计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到材料中有部分古文,会增加学生对材料的畏难感。为了拨动学生思维的弦,引入情思的场,笔者把设问设置成由易入难的梯度,并且有意识地增大第一问的分值,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答对问题的喜悦感。
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思维,笔者还从例题中延伸出两个命题视角:一是分析工业革命、欧洲民主改革与近代欧洲官员住房的关系,二是古代中外社会福利的比较,供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后整理归纳。这两个问题包含着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于丝绸之路这一考点,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已有详细的介绍,学生对丝绸之路这一知识点已有基础。因此笔者在立足学生已有的认识上,创制了有关丝绸之路的情景试题,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进一步延伸新的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科思维。
材料一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陆续传到中国。东汉明帝时印度佛教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到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目标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把中亚和南亚连接起来。新丝绸之路不是指一条路线,而是指形成广泛的地区交通和经济的联系网络。按照美国官方的解释,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新丝绸之路有明显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含义,它排斥俄罗斯、伊朗和中国。
——赵华胜《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
设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中外丝绸之路的认识。
设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代丝绸之路、美国新丝绸之路和21世纪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异同。
第一问给足了根据情景材料进行思考的空间,学生们有时间思考,想表达、能表达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学生们基本都能够通过材料关键信息“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新丝绸之路有明显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含义”归纳出部分答案。然后笔者再通过一张“张骞出使西域管理边疆”的图片,使同学生们联想到“丝绸之路有助于我国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等方面的答案。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思维,辩证地看待历史,笔者设计了第二个问题。
第二问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让学生认识到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带有经济霸权的目的,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由此可见,立足学生已有的基础,通过设计相关联的情景试题,逐步延伸课堂核心考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实现从“情思相促”到“思想生成”的境界;有助于学生在情思交融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高中历史思想史内容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尤其是中国古代思想部分,其内容包罗万千,且与众多的古文材料及诸多学术研究有关,让高中学生理解起来确实不易。因此,笔者引用历史图片作为创设情景试题的载体,以历史图片的形式营造一个形象化的场景,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材料一《埋儿奉母》讲述了汉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材料二孔子不同时期的形象图
设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不同时期的孔子形象,并说明理由。
上述问题设置难度适中,目的是为了创设合适的情景,勾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图文并茂创设情景试题之后,笔者针对第二问,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经过小组激烈讨论后,小组代表纷纷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例如有小组把四个时期的孔子形象依次概括为:标准化、平民化、完美化、神圣化。这个答案近乎完美。与此同时,笔者对他们的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适当指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抛出一个较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们思考:“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孔子形象的变化呢?”这一问题提升了思考的层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情思课堂是一种教学载体,它的预期目标是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情智发展”,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因此对课堂效果的检查,成为本课的教学主轴。如何更好地检验学生对本课主干知识的落实情况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命题经验,引入有争议的史学热点,设计了一道开放式的材料题。
材料田余庆认为汉武帝在去世前颁布《轮台诏》,成功完成政策调整,由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向“守文”转变;而辛德勇文认为《轮台诏》“只是一种调整对外作战策略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从根本上转变汉廷的政治路线”。
——杨勇《再论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一种政治史与思想史的联合考查》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论证汉武帝晚期政治调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轮台诏》仅是汉武帝后期的“权宜之计”。理由:一是从《轮台诏》的内容来看,它仅是汉武帝对对外战争接连失利的反思,汉武帝之前一直沿用的主要政策,如思想上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盐铁官营;政治上频繁更换宰相,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做法等,一直贯穿整个汉武帝时期。二是从其本质来看,《轮台诏》仅是汉武帝晚年缓和紧张社会矛盾的政治手段,其维护皇权、巩固汉王朝统治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从材料和设问来看,上述试题材料引用的是名家的学术争鸣观点,角度新颖,从“《轮台诏》”等关键词来看,它似乎脱离了教材、超越了考纲。设问是“论证”,要求也不低。但是从参考答案来看,它实际上综合考查了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等史实,考查学生对这些考点进行判断与评价的能力,这涉及学生自身的分析材料、知识迁移等学科能力,与全国卷“形式在课外、答案基本在课内”的特点相吻合。
从答题效果来看,学生答题的情况比预期要好。这是由于笔者建构情思场景,引导学生从结果中去思考,让学生将答案先写出来,然后笔者进行随堂检查,指出学生可以得分之处,并归纳一些开放式材料题的做题步骤:审好题是做题第一步;提炼出观点是关键步;罗列史实是重要步;归纳观点是收尾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认知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践归纳上升到理论,为今后做类似的试题积累经验。
总之,学会创制优质试题是一个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笔者以情思课堂为载体,以二轮复习课为实践案例,认识到创制一套合适的试题必须紧扣时政热点、立足学生已有基础、立足考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设置主题式材料题、开放式材料题、图片型材料题等试题的形式,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对高频重难点考点的认识。当然,也要思考如何让试题的设计更符合要求、试题设置的数量与课堂的容量如何有效地控制、教师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目标如何有效地达成等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