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时段理论”,即将时间概念抽象化,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他指出:“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长期不变或变化极其缓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这类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的和根本的作用。”同时刘芃先生指出:“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当你真正把格式搞透了,这些试题便有如己出,临考时对试卷绝无陌生之感,并会触类旁通。”可见,研究高考试题是提升高三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基于对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理解”和刘芃先生的真知灼见,以1952年以来历史学科高考全国卷真题为例,简要阐述“长时段”视野下高考试题的“变”与“不变”,以期对高三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1)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看:“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5个大条目组成;“教学大纲”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和“考核与评价”6个大条目组成。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只是强调内容规定,“课程标准”更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的描述;“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课程标准 ”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2)教科书版本的变化
从“一纲一本”到“一标一本”到“一标多本”再到“一标一本”。2017年秋季,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已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部编本”教科书;2018年秋季,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将统一使用部编本教科书。
基于命题依据从“教学大纲”到“课程目标”和教科书版本的变化,高三复习备考宜以2003年版“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对比阅读修订中的“新课程标准”,“异中求同、同中析异”,求同取异,加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备考时参考的教科书宜以“人教版”为主,兼顾其他版本教科书,适当补充老“人教版”(2003年版)教科书相关内容,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法律制度等,以完善学科知识,增加备考的全面性。
高考历史学科考查题型从“填充、改错、名词解释、列举、问答、选择、材料解析”等多元并存渐变到“选择和材料解析题”并举。
例1.(1982年)二、选择题(共14分,每题1分。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只准选一个)(历史学科高考中首次出现选择题)
1.“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是____________提出来的。 ( )
①宋江
②方腊
③王小波和李顺
④钟相
答案:④
例2.(1982年)三、列举题(共24分,每题4分。列举事件内容时,要求简明扼要)
2.列举清朝前期我国疆域的四至。
答案: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1分)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1分)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1分)南抱南海诸岛。(1分)
例3.(1989年)四、史料分析(每题2分,共4分)(历史学科高考中首次出现材料题)
60.下文引自魏源的《海国图志》:“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读后请回答:魏源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案:①主张学习外国的长处,用以抵抗外国的侵略。(1分)
②批评过去只接受了西方有害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技术。(1分)
基于高考题型的变化,高三复习教学可以尝试“老题新用”,即用传统经典题型组织学习,在完善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学科能力与素养。如预习课中“填空题”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精准掌握;课后作业可以尝试学生相互命制“改错题”的形式,组建学生学习小组,从学生视角出发,提升对易错知识点巩固的实效性;核心概念的突破可以尝试用“名词解释”的形式,如丝绸之路、洋务运动、代议制、世界市场等。在锻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填图题”可以有效突破诸如“中国古代经济中重心南移”“两极世界的形成”等重要历史现象,此题型还是有效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途径之一;至于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已全面贯彻于各级各类测试中,无需强化,但在选题时必须以高考真题为标尺,不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高考历史学科单科总分从50分、100分,到150分,再到100分不等。具体来说 :1952、1953年为“50分”;1954—1999年为“100分”。其中,1991年开始,“新科目组试卷”为“150分”;2000年“新课改”以来,自主命题地区增多,各地区分数不一;2016年,部分地区回归全国卷,如安徽省等,均为“100分”;2017年,部分地区已全面实行新高考,如浙江省、江苏省,分别为“100”分“120分”;2018年,新高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届时,历史学科高考试题与分数均将回归到“大一统”时代,即全国使用一张卷。
基于高考全国卷的基本要求,模拟测试宜采用总分“100分”、时间“50分钟”和“12道选择题,每题4分;材料题52分,1道综合题25分、1道开放题12分和3选1即选修1、选修3和选修4任选1题”的试卷结构,以提高模拟考试的“实战”效益。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命题立意,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的演变历程。
第一阶段(1952—1988年),立足历史知识的考查。该阶段题型相对封闭,答案追求唯一。历史知识考查时代的学习指向为“教科书表述=历史的真实”,即背诵成为学好历史的唯一指标。
例4.(1989年)五、问答(第62题9分)
62.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北方大批农民向江南迁移,(0.5分)带来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0.5分)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1分)
②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塘堰,或在湖沼周围筑堤排水造田,(1分)推广牛耕,(1分)使生产水平提高。江苏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农业比较发达;福建、两广也得到开辟。(1分)
南宋时,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1分)棉花种植进一步推广,棉纺织业逐步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1分)纺织工艺不断提高,有了一套擀、弹、纺、织的工具;(0.5分)造船技术有明显的进步,出现了装有罗盘针的大船;(0.5分)海外贸易大大发展,泉州、广州、明州成为重要海港。(1分)
翻阅1989年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该题答案的来源,且该题答案赋分精准,阅卷也是严格的“采点给分”。其实,历史知识的真实意义有:①“历史的真实”,即历史知识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人类活动,它们是生动鲜活的(教材用文字符号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但文字符号只是知识的载体,并非知识本身);②“现实的真实”,即历史知识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当前的人类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社会。
第二阶段(1989年至今):立足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何兆武先生在《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指出:“历史学本身就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实和史料的知识认定,第二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层次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之所以成为历史学,完全有待于历史学Ⅱ给它以生命。没有这个历史理性的重建,历史只不过是历史学I留给我们一堆没有生命的数据而已。”历史思维能力考查则集中表现为,对学生“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的检测。
例5.(1999年)三、问答题(第42题14分)
42.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
(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
(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可以说,该题开创了高考历史的新时代,将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明确写进试题,彰显了注重思维能力考查的时代要求。
基于高考命题素养立意的现状,2018年备考模拟测试必须从应试角度展开,命题宜关注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素养的培养,强化命题素材的多元性、设问的灵活性和参考答案的开放性,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可以整合2013年以来的全国卷第41题(2017年全国卷第42题)等经典例题,开展拓展式训练,将素养渗透于平时的学习与训练之中。
历史学科命题主体经历了从“全国”到“地方”,再回归“全国”的历程。其中,1952—1990年为“全国卷时代”(1991年增加“新科目组卷”);2000年“新课改”以来,进入地方自主命题的“地方卷时代”;2016年起,又陆续回归全国卷,高考再次回归到“全国卷时代”。可见,高三复习备考应更多关注全国卷,平时训练宜以近十年高考全国卷真题为主或命制贴近高考真题水准的测试题,以加强备考的针对性。
任何考试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因社会的需求而产生,也因社会的变迁而发展。高考作为全国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其政治性不容忽视。基于服务于政治的现实需要,高考历史学科的试题往往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例6.(1952年)三、简明扼要地解释下列的任何两个名词,把你解释的话分别写在各名词的下面:
(1)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答案略)
例7.(1953年)二、问答题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不同?(答案略)
例8.(1954年)一、问答题
3.一九〇五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它的大概经过怎样?它有什么世界意义?
1952—1954年高考连续考查了“俄国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纵观2017年全国卷I,部分试题政治色彩浓厚,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照了现实政治与国际形势。如第24题“区域交流与文化认同”、29题“中日关系”、33题“贫富差距问题”、34题“后冷战思维”、35题“世界经济发展”、41题“民族主义问题”、42题“中西交流问题”、45题“工资改革问题”、46题“中、美、日国际关系”和47题“传统文化”等,均暗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历史的反思,意在激活考生的历史意识,学会思考现实问题。2018年备考宜加强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关注,如国内方面有“中共十九大重大决策”“‘一带一路’建设”“乡村建设”“长江流域经济带”等,国际方面如“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朝鲜半岛局势”“美国后‘冷战’思潮”“英国脱欧”等。
脱离现实社会的历史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历史唯有关照现实才能彰显史学的魅力。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赋予传统“儒学”以现实意义。这也顺理成章地成为2015年高考的“热点”。
例 9.(2015年全国卷 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略)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基于高考的时代性要求,2018年备考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以“12组关键词”为主线设计二轮复习,如“民主线”可有机联系古代希腊民主、罗马法律;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西方近代代议制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相关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品味历史,反思历史,让历史照进现实,让历史与现实情景交融。其他线索如“法治线”“爱国线”等,也可参照民主线组织教学。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隐秘地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新动态,黄牧航先生从高校史学研究的视野揭示了高考对现当代史学研究的积极“回应”,这就隐秘地“告诉”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拓宽知识视野,拓展备考的广度与深度:
一方面,高考试题强调整体的历史。高考命题中涉及社会史考查内容的变化,如教育史、环境史、交通史、婚姻史、家庭史、服饰史、科技史、移民史等。
另一方面,强调学科交叉。如“文学+史学”“音乐+史学”“数学+史学”“传播+史学”“海洋+史学”“心理+史学”“语言+史学”等。
例10.(2014年全国卷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基于高考对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涉猎,2018年备考宜在“唯物史观”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从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做好知识的梳理工作。就理论方面而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点应倍加关注;实践方面对巴黎公社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等知识点应加强联系,以构建对社会主义的系统认知。至于对交叉学科方面的复习,宜继续在“城市+历史”“环境+历史”等方面多加关注。
高考试题的素养立意考查经历了从“显性”到“隐性”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折射出“素养”立意是高考不变的真谛。如之前高考的填空题集中考查“时间”和“地点”,即是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名词解释则集中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等历史思维能力;问答题则强调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关注政治与现实的命题取向则强调对家国情怀的渗透等。
因此,2018年备考宜参照修订中的《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该书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可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提升我们“必备品格和能力”的关键点,我们宜从“课程标准”出发,以高考真题和教科书为主要抓手,切实关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
纵观1952—2017年的高考真题,我们不难发现这诸多“变化”中的“不变”。只有在“不变”中领会“变化”的规律,我们才能找准对策,精心组织高三教学,以期提高“高考”备考效益;只有在“变化”中找寻出“不变”的内容,我们才能读懂“高考”,做到胸有成竹、从容应对,赢得高考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