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降者三愈显苏武高节
——衬托手法在《苏武传》中的运用

2018-01-25 15:14陕西张银翠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李陵衬托苏武

陕西 张银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的第四单元是一组古代传记,均是与高考紧密接轨的重要篇目。其中《苏武传》因牵涉人物众多、故事复杂常为大多数师生所厌。

但这篇文章的魅力正在于其成功塑造了苏武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的凛然高节、爱国挚情激励着古往今来无数的志士仁人,成为他们的精神标杆。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但卫律、李陵劝降的情节却知者甚少,更不要说单于的处心积虑、机谋权变。解读这篇文章,厘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不妨从“衬托”这一角度来分析。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其他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一种“烘云托月”的技法,分正衬、反衬。“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宋代画家郭熙这一句话阐述了衬托的妙用。

《苏武传》一文主要用卫律、单于、李陵三人衬托苏武,一线贯之的是单于,单于欲使忠节良臣苏武归降,先派卫律审讯(第五自然段),再亲自动手(第六自然段),然后派李陵至海上说服(第七自然段),最后无果而终,只得作罢,成为意志较量中的失败者,从而成就苏武的高节大义。那么单于为何不遗余力地要劝降苏武呢?若抛开当时大汉与匈奴的背景,仅从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来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单于让卫律召苏武等人受审,未料苏武引刀自裁,“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壮者,钦佩也,节者,节操也;即使降者数千,亦不如一高尚节操者降也,在意志与信念上征服对手,才是真正的强者,更兼惺惺相惜,英雄爱英雄。

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卫律劝降,衬苏武不慕名利)

卫律是彻头彻尾的叛徒,“汉天子甚怨卫律”。这才引发虞常反叛,张胜被牵涉,进而牵连苏武。

卫律劝降时,“举剑欲击之”,吓降了张胜。身边副中郎将已降,主犯已降,受牵连之人苏武却据理力争“无谋”“何谓相坐”,卫律只好“复举剑拟之”,苏武岿然不动,如一座高山,不为狂风暴雨所撼,其志坚如此。刀剑威胁不得,便改为糖衣炮弹。卫律用自己“蒙大恩”、得到封王、富贵无比诱惑苏武。名利双收是常人的追求,但在保持义节的苏武面前轻若浮云。

卫律身为汉使,忘本叛国,实为不义小人。同为汉使,苏武勇于担当,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真乃忠义之士。

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单于施威,衬苏武意志坚定)

降臣无能,劝降不成;单于披甲上阵,欲摧毁苏武身体,直至征服其意志。首先“幽武置大窖中”不见天日,“绝不饮食”;然后“徙武北海上无人处”“牧羝,羝乳乃得归”,不提供一粒粮食。苏武身处困境,他明白,首先要学会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有战斗的可能。他在大窖中,啮雪咽旃毛;他在北海,掘野鼠、收藏野生果实来吃。苏武解决了生存问题,击败了单于的淫威,单于之计将苏武衬托得更加坚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苏武这一“适”,竟学会了诸多技能,“网”“纺缴”“檠弓弩”,他已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单于本想毁灭苏武肉体,却使苏武创造性地活了下来,恰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重力愈大,反弹力愈大。

信念为本,精神为柱。“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是苏武求生存学技能的不竭源泉和无穷动力。“节”“以竹为主,柄长八尺,以牦牛尾其眊三重”,节代表皇帝身份,使节所持节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大汉在苏武心中重于生命,他为大汉而活,他为国家利益而生。明代陈汝元在《金莲记·赐环》里赞道:“指日归来持汉节,天道何曾亏俊杰。”

单于尽可把苏武“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精神不倒,虽苦犹甘荣;身经磨砺,忠心鉴日月。

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李陵劝降,衬苏武爱国高节)

之所以最后出场的是李陵,是因为李陵与苏武在汉时关系最好,而且如今境遇相似。让亲近的人去劝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易成功。这也是单于打出的最后一张牌。

李陵劝降是写得最丰赡的一段,不仅言语恳切,而且思路井然。也正因如此,突出了李陵形象的同时,更加衬托出苏武的高尚节操。

李陵首先从信义不彰来说服,所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谁不想流芳百世,美名远播?苏武一代英杰,更应被世人所知所颂。这是从名的角度来说服;其次从苏武兄弟被皇上间接害死来挑拨;第三又从太夫人、妻子家庭悲剧来离间;第四从自身投降时的切身体会来感染,拉近与苏武的距离,“感同身受”是缩小两人距离的最佳捷径。最后矛头直指汉帝。这种递进式、剥笋式的说服方法,不能不说严密。这些是从利的角度来说服苏武。

若剥开李陵这套叛徒哲学的美丽外壳,会发现这套说辞貌似有理有据,其实都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信义欲彰是损国家之威名而求个人之虚名,李陵正是以投降而获匈奴人之信义;家庭不幸,皇帝法令无常是挑拨君臣关系,站在个人私利的层面,使国家尊严、民族利益受损,李陵正是因为自己宗族利益受损,而与汉朝为敌。李陵劝降情真意切,更加衬托出苏武以国事为重的高尚品德,忠君爱国是他的精神内涵,无国何以有家,无国何以有个人名利?苏武“杀身自效”甘乐之,为君亦为汉。这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人生观一脉相承,“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不由李陵不叹“嗟乎,义士”“古今未有也”。

李陵之衬,有理、有情、有义,借其口赞苏武,比作者之赞更高其义。

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亦有所侧重,卫律之衬是反衬,用死心塌地、毫无廉耻的叛徒衬正气凛然的使节。单于之衬是线索,是侧面烘托,地位、身份悬殊,一为匈奴之主,一为被囚之使,用强权折磨衬意志坚定。李陵之衬既有反衬,又有正衬。反衬是叛徒身份,正衬是相似经历处境(同为昔日僚属,同为家庭不幸,同为身处困境),衬其舍生取义之爱国气节。其他如张胜、虞常之反衬,同为汉使衬担当使命之大义。

文字,原来可以这么美

【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

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

但当日当空时你却往荫处躲;

你说你爱风,

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所以当你说你也爱我,我却会为此而烦忧。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

叫奴如何心付伊。

【七律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摘自网络)

猜你喜欢
李陵衬托苏武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苏武庙
朔风又起
早春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学会衬托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