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视角,生成最新思路
——关于高考语文试题回归传统的几点思考

2018-01-25 15:14陕西长孙永健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6期

陕西 长孙永健

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充分观照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准确方法。对于高考语文的备考,也是如此,当我们在备考中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看看往年考题,一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充分理解高考语文试题的发展脉络,清楚地把握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考查方向。同时也能有助于了解高考语文对考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挖掘试题发展变化中认识高考自身的发展命脉。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语文已经走过了41年的历程。41年来,由最初的教育部统一命题,到后来的教育部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相结合,命题多样化的趋势逐步显现,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达到了19套之多。近年来,高考又呈现出了走向统一命题的趋势。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学科共有9套试卷,2018年变为8套试卷,这些变化充分展示了高考语文改革趋于完善,渐成定局,进而展现了全国一卷制将会逐步形成。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思考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仔细分析1977年以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有些变化了的试题都能在以往的语文试题中找到它的影子。通过分析2015年以来的试题发现其重要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2015年增加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

文化常识的考查被认为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点,仔细分析后得知,早在1996年,高考语文试题就涉及文化常识的考查,题目如下:

30.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1)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房四宝”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文具的统称。

(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4)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______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年。

比较这道题和近年来融于文言文阅读中的文化常识,笔者认为,1996年的文化常识题更加科学合理。

二、2017年新增了对叙事人称的考查

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选择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作为阅读材料,题目是: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于这道考题,考生普遍反映较难,并把其视为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变化,通过分析历史试题可以发现,1993年(六省卷)的散文阅读《青菜》一文,文本后的命题为“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2000年(全国卷)《长城》这篇散文后的命题为:(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很显然,这些都是对叙事人称的考查,可以看作是对历年语文试题的回归。

三、2017年关注了对语言得体的考查

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卷三套试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对语言得体进行了考查,而对语言得体的考查,在以前也有所体现,如:

(1995年全国卷)30.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

5月18日

要求:找出并改正用得不得体的词,写入下表,有几个写几个。

就这道考题来看,将应用文阅读与语言得体进行了融合,其实这道题还可以进行变化,如果将字音、字形、标点、病句、得体等放在一道题中进行考查会更好,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同时也让考查的范围更趋于全面。

四、2018年关注了对应用文体的考查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把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了首位,2018年的考题在这一方面也有所体现,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均考查了“启示”这一应用文体,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则将考查视角转向了对书信内容的修改。这种考题在以前也有所体现,如:

(1991年全国卷)24.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此人读后不解其意,因为对此信可有多种理解,请你就文意写出三种不同的解释。

五、作文变化异彩纷呈

回顾近年来的考题变化,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作文题被认为首次出现了“书信体”。实质上这道题在以前的考题中也出现过,现比较如下。

(1985年全国卷)作文题: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注意:

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

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

3.不要少于500字。

(1989年全国卷)作文题:你的好朋友××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李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很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来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

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给他写一封回信。

要求:①信中如涉及你的母校或你本人的姓名,一律用××代替。②全文不少于600字。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很显然,从书信体的角度来看,这三道试题可以看作是同一类试题,都涉及书信的格式问题,同时也可以看成是所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所以说,所谓的“任务驱动”,并不是当代学者的原创,也并非是借鉴了国外写作考查形式,只是对传统试题的继承。

2017年高考作文又出现了组合词语型作文题目。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于这道题,笔者以为,其创新点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紧贴时代,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就形式来看,并无创新。原因在于1997年的考题和它很相像,如:

(1997年全国卷)阅读下列三个材料,完成32,33题。

材料1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 000多个日子。

材料2 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32.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注意:①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想象要合理。②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③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④200字左右。

33.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①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②不少于600字。

通过比较来看,1997年的作文试题要比2017年的试题好一些。原因在于一方面这道作文题目拥有了任务驱动作文的因素,同时也将大小作文的考查融合在了一起。

再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目是: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许多专家认为,这道题将考查的视角引向了学生生活,关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其实这种考查思维在1984年的考卷上就出现过。

(1984年全国卷)作文: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

这两道作文题目都是涉及考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能力提升的命题,在命题思维上趋向于同一。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以为,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并不是所谓的试题创新,而是试题的回归。高考语文试题正在回溯传统,正从1977年以来的语文试题中寻找命题资源,目的在于,让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更为科学,让高考语文试题更能展现出考生的语文水平。列宁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对于高考语文试题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螺旋式曲线中走向科学,在试题发展中更科学地检测考生的语文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高考语文试题对应用文的考查也不是偶然。

研究考题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命题方向,就近年来考题回归传统的变化趋势来看,我们在2019年的高考语文备考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深度研究历年考题

作为备考的广大师生,要充分认识1977年以来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形式,对于一些能真正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题要充分关注,寻找这类试题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点,做好历史典型试题重现的准备。如作文,曾经考查过改写、续写文本,写读后感等,笔者以为,当这些试题再次出现在语文试卷上时,一定会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充分认识历年考题中的典型例子

回顾历年考题,有一些试题很典型,如1997年的散文阅读文本节选了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1995年的阅读文本则节选了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作为命题文本,对于这些序言性质的文本,在我们的现行教材中也出现过,只是还未能引起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充分关注。

3.关注考题的回归的趋势

面对考题回归传统的趋势,我们要关注考过的试题,将历史和现实充分结合,在时代精神的引导下充分认识考题,进而在回归中把握考题,寻找考题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就现实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下的大国精神构成了时代特征,我们的命题就应以这个核心为指导,探寻试题的命制规律。

4.紧扣教材认识考题

就当下的高考试题来看,模式化是其最大的弊端,如果能结合教材来认识历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寻找到教材和高考试题的结合点,将会为高考试题的变革与创新注入活力,让试题的命制形式更加多元。如课本中的现代诗歌如何在考题中展现,名著阅读如何在考题中展现,传统节日、姓氏文化、节日来历如何在考题中展现等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考题的变革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高考语文不仅拥有选拔功能、测评功能、传承文化知识的功能,更具有引导文明、引领社会时尚的功能。因此,在考题变革过程中,如果能关注传统,对照现实,将历史考题和当下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将历史视角和生成理念充分融合,会让高考试题更加具有活力,命制出的试题也将会更加科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检测出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