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立德树人的文化经典考查
——以《论语》选读相关高考试题为例

2018-01-25 15:14甘肃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韩非子孟子本题

甘肃 刘 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列举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等学习任务群的备选,也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读物。

联系近年各地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论语》选读一直颇受命题人的青睐,多次独立选材或与《韩非子》《孟子》《墨子》等文化经典选文组合,集中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政观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论语·为政》记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严刑峻法治国的原则不同,儒家主张的治国原则是道德教化。儒法两家的代表人物的为政观处于两极,孔子过分相信教化而提倡德治,韩非子充分体察人性而崇尚法治。

孔子曾言“苛政猛于虎也”,鲍鹏山先生于《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一文中认为:“‘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法典不严则吏治腐败,政事殆乱;道德不彰则人民唯利是图,世风日下;德法并举、刚柔相济才是治国理政之正道。

例1:(20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儒、法两家治国理政主张的了解与评价,其中关于孔子德治、韩非子法治的论断辨析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思辨意识和能力,作答时须指出两种为政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明确科学、先进的为政观应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二、仁爱观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因人因事而异,大致分为三类:一为立足家庭,体现血缘关系的爱,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二为放眼社会,维护人际关系的爱,如“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三为置身天地,调和物我关系的爱,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血缘关系并极力维护由此确定的等级关系,主张由“亲亲”推及“尊尊”,进而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有序的理想社会状态。因而,儒家之爱强调男女、长幼、尊卑有序、有别,墨家则主张“兼相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例2:(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题目分析】本题表面上考查句读,实则考查《论语》中孔子“以人为本”的爱人态度。作答的突破点在于“不”字的解读,若读作“bù”,意在否定;若读作“fǒu”,意为没有。考生因声求义,可知两种句读划分之下,孔子对待火灾中人与马的态度贵贱有别、先后不同。

三、修身观

儒家以“君子”为人格目标,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功夫来养成“君子”人格。其中,“修身”特别突出律己从严,待人以宽。孔子侧重通过自身在道德和人格上的努力,以“内省不疚”的方式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超越,孟子注重贴近社会生活,使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更加趋于和谐、统一。

在立身处世方面,孔孟具有一致性,如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则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儒家都把人格完善作为第一要务,认知上强调勇于改过,性格上提倡内外兼修,行事上主张宽严有度。而在具体达成“君子”人格境界的途径上,孔子认为离不开“博学”“礼乐”“九思”“躬行”,孟子则认为须坚持“反求诸己”“持志养气”“存心寡欲”。

例3:(2013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题目分析】本题属于材料解析考查,指向孔孟在处理人我关系过程中的修身原则,要求考生秉持求同存异的思维,结合材料梳理出孔孟在对己对人时如何“远怨”“不怨”的“仁者”之见:孔子主宽容,孟子重反思。

四、贫富观

《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富而可求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说法,同时,孔子又以“义利之辨”即“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义然后取”等观点划分了富而可求和不可求的分界,主张人们追求富贵须合乎道义。

例4:(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23.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孔子对待贫富的态度,要求考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能力,如填空部分涉及的颜回、子路,两人事迹分别出自《论语·雍也》《论语·子罕》,孔子赞叹后者“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五、择友观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及交友,知名的说法是“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

概括来说,孔子择友有三条原则:一为“尚直”,崇尚选择品性正直的人为友;二为“慎交”,谨慎保持与各类友人的距离;三为“自鉴”,以己以人为镜彼此鉴证人格。

例5:(201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的观。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题目分析】本题选用孔子“损益三友”的持论材料,直指择友之事,并以品格正直、心性宽容、博学广识作为择友标准,且以“正直”为第一标准。因此,第二则材料中微生高求诸邻以应人之求的做法便难以被孔子认同。

六、交往观

孔子处理人际关系始终奉行合乎礼制的伦理原则,讲求“己”与“人”的和谐——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和而不同、往来互信。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不为”,又暗含“为”的积极、正面、肯定的原则,即“己所欲,施于人”,更为明确的表述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今天人际交往的“互利”“共赢”思维相通。

例6:(2015年四川卷)20.《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题目分析】本题以微写作的形式考查,要求考生择其一双向表述,既言己,也论人,可用“现身说法”的方式保证内容具体,以对比方式来体现句式工整。

七、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教无类”,一般认为包括:不论贫富、贵贱、老幼等差别,对所有人都施行教育;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施育。具体而言,就是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即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自身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智力水平、各异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例7:(2018年北京卷)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孔子对同样的问题,给不同弟子做出不同回答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要求考生结合子路鲁莽、冉有畏缩的性格心理特点,体会孔子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让率性而为的子路缓一缓,把彷徨犹疑的冉有促一促。

八、人才观

孔子认为选才当不问出身贵贱,唯才德是举。孔子对人才的要求是德行先于才能,最为看重的是凭借自身德行影响人们于无形、社会因之不治而治的人才,并且认为“不器”之才可遇而不可求,用人时当扬其长避其短,博采各人之优,以期形成人尽其职、才尽其能的局面。

例8:(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孔子对周公的仰慕与追随,要求考生明确德美才高是孔子对人才的理想设计,而孔子毕生意欲恢复的治国理政、教化民众的礼乐系周公所制,足见孔子对东周文明昌盛之况的神往。

广大师生在日常学习和备考过程中,应立足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有意识地积累、梳理、整合各类原典中不同语言材料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突破语言形式的理解障碍,关注文化现象的时代传承,养成探究文化问题的习惯,运用“以今视古”的鉴别眼光,从而实现“古为今用”的学习目标,高扬起文化自信的旗帜。

猜你喜欢
韩非子孟子本题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韩非子说“言”
磨刀不误砍柴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