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现代理论,构建鉴赏体系
——关于小说的鉴赏理论问题

2018-01-25 13:20陕西长孙永健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祥林嫂情人参考答案

陕西 长孙永健

长期以来,在高中教学中,我们对小说的鉴赏总是停留在小说三要素、主题和手法的层面,基本形成了以“环情人主”为基本核心的鉴赏思维。就操作层面来看,对于一篇小说的解读,我们大多着眼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环境描写和主旨表达,很少去关注小说的语言和手法,形成了较为单一固定的小说鉴赏方式。然而,这种传统的小说鉴赏方式已经很难精准地解读一些运用现代理念所写作的小说,难以适应高考小说备考的要求。基于这一思考,笔者以为,有必要在传统的以“环情人主”为核心的鉴赏理念下,适当引入现代小说理论。这样做,一方面丰富了鉴赏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有效把握并解读小说提供了理论性支撑。

传统的“环情人主”理论为何难以鉴赏现代小说,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

一是读者对小说概念的认识出现了变化。

传统的小说概念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在此理念下,自然形成了以“环情人主”为主要内容的鉴赏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鉴赏理论认为“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一个故事”。作家王安忆更是认为“小说是心灵的历史”。诸如此类的全新理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相关理论,将视角伸向了小说的写作方式,让“叙事和虚构”构成了小说的核心。

针对这一变化,笔者以为,无论是“环情人主”还是“叙事与虚构”,只是所站视角的不统一,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从一定层面上来看,“虚构与叙事”就是小说的写作技巧,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

二是小说的写作方式是发展变化的。

回顾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历程,西方小说比中国小说更为长远。

中国最早的小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着重记录一些怪人、怪事、怪情,其突出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随后有了唐人传奇和宋元话本。直到明清发展成熟,达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顶峰,拥有了以《聊斋志异》和《搜神记》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和以“四大名著”“六大奇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

现当代中国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入了西方小说的写作观念,从写作理念到表达形式都与西方小说进行了有效接轨。所以,鉴赏现当代小说,必须了解西方小说的发展历程。

西方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诗时代,以《伊利亚特》为代表,随后有了中世纪的骑士小说,如代表作品《堂吉诃德》,着重赞扬骑士身上为荣誉和尊严而战的精神;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后,作品着重倡导以人为本,形成了以《十日谈》为代表的优秀作品,18世纪、19世纪,西方小说进入高潮,形成了“群星灿烂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说的西方名著,大多是这个时代的作品。进入20世纪后,西方小说进入到了反传统的时代,出现了诸如新小说、先锋小说等文学思潮。中国的作者紧跟时代潮流,借鉴了许多西方的文学理念,如,以刘心武等为代表的“伤痕文学”,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以茹志鹃等为代表的反思文学,以阿城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以及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以刘呐鸥、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都是对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的直接引入。

伴随着西方写作理论的引入,传统的鉴赏方法也需要适当调整。否则无法完成对小说的鉴赏,如对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们就无法用“环情人主”去生硬地介入;对《边城》或《荷花淀》这种写景特色明晰的小说作品,如若进行生硬解读,就会破坏作品的审美特质,难以产生审美愉悦。

三是高考语文命题紧跟时代步伐,向现代小说的鉴赏理论渗透。

回顾近年来的考题,许多命题文本选取了现代小说,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赵乐天的《天嚣》;2013年山东卷余华的《活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阿城的《峡谷》;2011年浙江卷米哈伊尔·扎多尔诺夫的《第九节车厢》等,此类小说不同程度上都涉及现代小说的写作方式。另外从考题命制的角度来看,问法更加灵活。如,《第九节车厢》的考题问到“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等。这样的问题已经超越了“环情人主”的局限,需要运用一些现代小说鉴赏理论才能从容答题。

再者,我们从高考参考答案的设置角度来看,许多考题的参考答案和考生的现有鉴赏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如对于《六指猴》中的“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这一问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②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③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参考答案中出现了“叙事内容”“叙事节奏”“叙事场景”“电影分镜头”等涉及现代叙事学的相关概念。因此说,站在有效备考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适度引入现代小说鉴赏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有效备战高考的需求。

那么,怎样将以“环情人主”为核心的传统小说鉴赏理论和以“叙事”为核心的现代小说鉴赏理论进行有效结合呢?笔者认为,应该在表达方式和“环情人主”之间构建沟通的桥梁。

传统的小说鉴赏主要围绕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来进行,外加小说的艺术手法,而对于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而言,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与小说最为接近的则是叙事,因此,研究小说艺术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关联是必要的。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小说,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谁在叙事,叙了什么事以及怎么叙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谁在叙事

从谁在叙事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叙事人称的问题,而叙事人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我”的感受,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让作品的真实性进一步得到凸显。如鲁迅作品中的“我”,作者站在“我”的角度来叙事,一方面让作品更为真实——作者就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见证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深刻程度。在文章中,祥林嫂、鲁四老爷、“我”、普通民众是几个阶层的代表,其中“我”代表小资产阶级,祥林嫂的死,说明在那样的社会形态下,小资产阶级无法改变普通老百姓的命运。

二、叙述了什么事,即叙事内容

对于叙述了什么事这个问题,着重涉及故事和情节两个概念,许多考生会把这两个概念混杂在一起。其实二者是有差别的,所谓“故事”,是按照时间串联起来的,如“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而“情节”着重指向故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如“国王死了,王后因为伤心过度也死了”。对小说而言,要着重学会概括故事情节,学会分析情节间的内在联系。如《祝福》一文,许多老师都喜欢提“是什么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的问题,这就要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入手来回答。是鲁四老爷吗?文章写到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后“胖了”,说明鲁四老爷对待祥林嫂并不是不好 ;是文中的“我”吗?面对是否有鬼神的问题,文章中的“我”并没有正面回答,间接导致祥林嫂走上“捐门槛”之路,很显然“我”的避而不答也是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之一。这样通过情节间因果关系的逐层分解,我们最终会发现是神权、族权等枷锁让祥林嫂走向死亡。当然,现代小说中也有一些没有情节或淡化情节的作品,如心理小说、荒诞小说等,对于这类小说的鉴赏就更需要我们运用现代小说的鉴赏理论了。

三、是怎么叙事的,即叙事方式

对小说而言,叙事方式是小说写作技巧所在,是小说个性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叙事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叙事方式、叙事语言、叙事时间、叙事视点、叙事节奏、叙事人称、叙事线索、叙事顺序等概念。如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就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套盒式的叙事方式”。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中《古渡头》一文,问“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纵观这个答案,很明显涉及了叙事人称、叙事顺序、叙事方法等核心概念。

综上所述,就高考备考的现状来看,运用传统的“环情人主”鉴赏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代高考备考的要求,也很难适应课堂上小说教学的要求,只有在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之间搭建起桥梁,才能让小说文本的解读更加科学,让小说鉴赏的审美情趣更深入学生内心。

猜你喜欢
祥林嫂情人参考答案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包袋如情人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参考答案
情人
参考答案
小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