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鉴赏术语概念,明确答题思维
——规范有效解答诗歌艺术技巧型题的策略

2018-01-25 12:44江苏颜世娟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比喻

江苏 颜世娟

读懂诗歌一般的切入点为:审标题、读意象、找线索,明题材、理结构、抓情感,品语言、悟句意、析技巧。要读懂一首诗歌、鉴赏一首诗歌,必须要读懂其艺术技巧。从近5年高考江苏卷的诗歌鉴赏试题来看,鉴赏艺术技巧这一考点几乎年年必考,虽然在高三复习阶段都会对此进行大量的迎考复习,但考生得分仍不理想。其实,鉴赏艺术技巧是比较“格式化”的题型——只要掌握鉴赏术语,并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而考生失分的原因,就是鉴赏术语概念不清,答非所问。因此,高三复习时,对鉴赏艺术技巧这一考点,要做到理解鉴赏术语概念,明确答题思维,规范有效地答题。

一、回顾近5年江苏高考真题,明确该考点考什么

【真题回顾】

1.[2017年江苏卷,《秋兴》(陆游)]

试题: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2.[2016年江苏卷,《八声甘州》(辛弃疾)]

试题: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3.[2015年江苏卷,《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

试题: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参考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明、待春还)。

4.[2014年江苏卷,《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

试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5.[2013年江苏卷,《醉眠》(唐庚)]

试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二、厘清诗歌艺术技巧的相关概念

从2013—201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的试题来看,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是命题热点,该类题命题指向明确,虽有变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设题角度确实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和构思技巧四大方面。由此可见,在解答此类题型时,要能读懂命题意图,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而掌握基本的鉴赏术语概念是鉴赏的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相关术语概念进行梳理:

①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说明。

②描写特色:远近、俯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正侧、动静、虚实、声色、明暗、点面、渲染、烘托、工笔、白描。

③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④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用典、象征、起兴、对写(主客移位)、抑扬、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⑤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排比、反复。

⑥构思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意象组合、前后照应、线索、铺垫。

在学生完成术语概念的梳理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点拨明确,所谓的艺术技巧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设题,其中表现手法这一概念下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些概念之间的交叉一定要和学生解释清楚,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理解鉴赏概念,辨明概念之间的交叉,是解答鉴赏艺术技巧类题的必要前提。

三、选取典型例题,巩固学生的认知

在复习时,要选取典型的例题,巩固学生对鉴赏概念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将鉴赏方法、答题规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笔者选择这样一首词作为例题: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叶梦得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①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②,水阔烟波渺。

[注]①故:依旧,仍然。②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

(1)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2)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写出了夏夜的静谧。选取了夏夜有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反衬手法,以明衬暗,以声衬静。

(2)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以“水阔”写出故乡邈远,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烟波浩渺又表达了词人的迷离怅惘之情。

这首词比较简单,问题规范,指向明确,容易上手。学生演练之后,可以提高应对此类题的信心。在讲解过程中,要将解答鉴赏艺术技巧类题的规范、有效的通用方法进行总结并内化:先点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四、拓展与迁移,巩固学习效果

如果能适当地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更好了。为此,笔者选取了一首能从多个角度来命制鉴赏艺术技巧类题的诗歌进行拓展与迁移:

长安夜雨

薛 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指出首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说明。

2.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3.小组合作,尝试从其他角度命制几道鉴赏“艺术技巧”类题目并拟出答案。_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地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2.颈联将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音。借景抒情,这些景物凄冷萧条,表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3.示例:

(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

①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写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比喻。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地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③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音。这些景物凄冷萧条,表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任选两种表现手法分析即可)

(2)赏析本诗的构思技巧。

本诗以“忧”贯串全诗(“忧”是全诗内容的结构线索),作者慨叹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坎坷,生命的衰老。首联通过描写和比喻表现了作者百忧缠心之状;通过描述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地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颔联以“桂玉”喻昂贵的柴米,以“梦亦惊”来写生活的艰辛。颈联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着手,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音;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尾联“当年志气俱消尽”直接抒发对命途坎坷的哀怨,“白发新添四五茎”抒发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无奈。

诗歌鉴赏历年来是重点和难点,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高三复习时,对于诗歌鉴赏题的复习,要善于帮助学生建立起鉴赏相关的知识体系,要精选典型例题,以精取胜,做到遇到一首诗就读懂一首诗,读透一首诗。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跳出题目和参考答案,尝试命题、拟答案。

总体来说,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是诗歌鉴赏题型中最容易“建模”的题型,也是“性价比”最高的题目——只要方法得当,很容易看见效果。以上是笔者在高三复习“鉴赏诗歌艺术技巧”考点时的粗浅尝试,公诸同人,以期指正。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比喻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比喻
买椟dú还珠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