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逻辑推断题的创新与应对

2018-01-25 12:44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4期

山东 李 峰 武 强

逻辑推断题是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其立足于“准确”,兼顾严密、生动,常与修辞、仿写等考点融合考查,有很强的可变性。笔者以两道创新题为蓝本,进行变式和考点糅合,以期探索该题型的创新性变化和应对方法。

一、当补写遭遇逻辑推断

【新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语段材料,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补充相关内容。(每空不超出15字)

手游这么火爆,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原因,所以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______________。解决沉迷问题、营造健康的游戏环境,_________________。

游戏受未成年人“热捧”有其合理性。一方面,______________,没有认同就容易导致自我缺失;另一方面,游戏还是孩子学习化解群体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等的工具。这两点恰恰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可能缺位的地方。所以,首先,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鼓励未成年人负起责任、监管自己;其次,游戏是天性,家长应该让游戏成为亲子间沟通的桥梁;学校也应该积极探索替代性的线下活动,来填补孩子们被游戏占据的课余时间。

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台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精细化监管;同时,要多方参与协同,齐抓共管,共同构建健康的游戏环境。政府、家庭、企业、学校、社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原题回顾】

这是一种创新题,在2017年的高考题中已有端倪。如浙江卷第5题,考查归谬推断,却融合了句式仿写和语言表达简明;山东卷第18题,考查补写连贯,突出修辞手法和语意连贯,但本质上考查了论述说理和逻辑推断。这些高考题目,从单纯考查仿写、补写,走向兼顾修辞、句式,并把对逻辑推断能力的考查加入进来,既考了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又考了逻辑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这种题难度适中,富有新意,我们必须对其重视起来。

【考场应对】

解决这类题,首先要有整体意识,如话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表述层次与顺序是什么,等等;其次,要重视材料的有机性,从语句的逻辑上寻找内在的因果联系、条件关系、先后关系,从而推出形式上的虚词照应,内容上的话题关键词,等等。拟写答案时,当然也要关注基本的形式规范要求,但很多考生往往只看形式而不“审”内容,忽视了逻辑和推断,似是而非,导致失分。具体到本题,分析如下:

从形式上看,本题是在考查语句补写,但却以逻辑推断为内核。要准确找出答案,必须要立足全文,借助推理判断来达成。第一段的首句属于因果推断,“所以”是推断的标志,它提示我们:前面虽然省略了“因为”,但依旧是得出“推论”的关键前提。我们要补出的这个句子,必然要回应前面“原因”所限定的话题,即“单纯的技术性原因”。可是,这还不够完整,因为空缺处后面的句子讲的是“解决沉迷问题”,所以,答案中还应体现“解决”的信息。有鉴于此,即便是常规的句子补写也需要“逻辑推断”的助力。

第二处空缺处于段落的结尾,因此其所填内容应该回应全段,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还发现,本段与下文的两个段落之间,存在“总、分、总”的结构关系。这说明,结尾的论述应与本段的论述存在照应关系,可由“尾”逆推“首”。而第二段围绕“两个方面”,得出“首先”“其次”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明显呈现“分述”特点,综合之下,可以找到“疏导、建设和努力方向”等关键词,进而推出“解决沉迷问题”需要做什么的问题。

第三处空缺前是一个观点句,也是中心句,后面承接该句分别说了“合理性”的两个理由和如何做。“一方面……另一方面”引导的句子,与前句形成总分关系和前果后因的逻辑关系,同时又是后面两种做法的原因;空缺处与“另一方面”所述内容形成的是并列关系,而“一方面”这一句内部也暗含一个因果关系;“没有认同”四个字引出的则是恶果,综合之下,空缺处的内容应该是游戏在认同方面的正面作用,答案不言自明了。

综上所述,可以有如下参考答案:①也不能完全依赖技术手段解决;②都需要朝着疏导、建设的方向努力;③游戏是在群体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工具。

二、当扩写遭遇逻辑推断

【新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对其个人的影响一般来说会是伴随终生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成语,说了这样一个道理:。王猛把自己内向、自卑这些性格弱点导致的人生悲剧归罪于父母,不少人也认为这是他逃避自身责任的“甩锅”做法,但王猛这样“甩锅”绝非是无的放矢,王猛父母粗线条、刻板的家教方式弊端也十分明显,他们“背锅”也算不上是完全的平白蒙冤。

请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个成语为例,在空线处展开具体分析,以证明“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对其个人的影响一般来说会是伴随终生”这一观点,要求前后连贯,不超过150字。

【原题回顾】

这个题目,将语言连贯、扩写、成语运用与逻辑说理结合在一起,富有新意。以往的扩写题,多考查修辞和句式,描写居多。但新高考地区的考卷则将考查引向议论说理,注重逻辑推断,考查准确、连贯和深刻,令人耳目一新。2017年上海卷第5题,分析“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来论证观点的题目,将扩写、推理结合,有形象生动考点,有准确连贯考点,材料为大家所熟悉,难度较低,很受欢迎。

【考场应对】

这类题目,“证明观点”的要求决定了它在内容上带有极强的逻辑推断性;由成语进行说理,则决定了它在形式上包含扩写。我们首先要弄清原文说理的内在层次,带着语境意识,看看前后文之间,上下句之间,首尾之间,观点与论据、结论之间存在哪些具体的关系,如论据与观点的呼应、因果等关系,道理与事实的互为补充关系,材料与事理之间的个别一般关系,等等;其次,要在关键用词、特定句式和关联虚词之间加以选择;最后,根据语境,按照因果关系或者条件关系等进行表述。

本题的材料从心理学原理分析过渡到“王猛现象”,体现的是理论到事实,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成语推断也必须围绕“早年经历”与“伴随终生”的逻辑展开,并且解说必须符合这个逻辑论证过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我们在论证中必然要运用到“即使、因为、但是”等虚词引导的假设、因果、转折等推断。

据此,我们有如下答案:

如果一个人有被蛇咬过的痛苦经历,内心就会留下怯懦、自卑的阴影。这种阴影会跟随他很久,哪怕是过了十年数十年甚至终生,即便偶然看见一条井绳,也会不由自主产生“蛇要害我”的内在恐惧,尽管绳子根本不具有蛇的威力。这种“由蛇恐绳”的自卑心理,会在很多生活中受过伤害的人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

总之,逻辑推断题是一种内含丰富、形体多变的语言运用题。但是,由于推断本身立足于内容的准确,形式上又追求语言的严密,因而还需要从语义的前后关联性、照应性上破题。同时,其考查形式多变,常与扩写、补写相杂糅,故还需要兼顾修辞、句式等考点解题时的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