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文言虚词的“译”与“不译”

2018-01-25 12:44甘肃吕永海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句首助词虚词

甘肃 吕永海

文言虚词的解释与翻译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和得分点,文言虚词在何种情况下必须要译出,在何种情况下又不必要翻译,“译”与“不译”又如何准确地把握,这在很多考生眼中确实是一个难点!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有18个,下面我们就主要以这18个文言虚词为例,通过典型的例句解析,来看看如何准确地把握“译”与“不译”。

所谓必须要译,是指这类虚词如果不译出,就会影响到句意的完整性。必须要译出的文言虚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有实词义项的虚词

例如“之”“其”“乃”“若”“为”“因”“于”“与”“则”“者”等。

例句解析:

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要靠修治文教、德政的方法使他们来。“之”,人称代词,指“远人”)

②“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赵威后问齐使》(这个人的为人,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其”,用作人称代词,此处指“钟离子”)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乃”,作副词用,强调某一行为或现象违背常理或出人意料,翻译为“竟然”)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若”,作第二人称代词用,翻译为“你、你的”)

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为”,用作动词,翻译为“变成”)

⑥“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因”,用作动词,翻译为“沿袭、继续”)

⑦“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于”,用作介词,翻译为“在”)

⑧“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与”,用作动词,翻译为“给予、授予”)

⑨“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就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休。“则”,用作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的作用,可翻译为“就”)

⑩“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者”,用作人称代词,翻译为“……的人”)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互换的

例如“何”“乎”“所”“以”“焉”“而”“且”“曾”“弗”“未”等。

例句解析: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样的环境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呢?只能听到杜鹃凄楚的啼叫和猿猴哀鸣的声音。“何”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一致,此句中用作定语,可翻译为“什么”)

②“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孩子你冷吗?想吃东西吗?“乎”可跟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吗”相似,此句中表示疑问、询问)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所”与现代汉语中“处所”意思相一致,用作名词,可翻译为“处所、地方”)

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以”,动词,去)

⑤“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如果不是再次重来,哪里知道它如此奇丽呢?“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

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季氏将伐颛臾》(站不稳的时候却不去扶他,摔倒了却不去搀扶他。“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

⑦“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况且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况且”)

⑧“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曾经招待客人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曾”,时间副词,可与现代汉语的“曾经”一致)

⑨“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虽然跟他一起学习,但却比不上那个人。“弗”可与现代汉语的否定副词“不”一致)

⑩“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未”表事情还没有实现,与现代汉语“没有”相当)

3.文言虚词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必翻译或可译可不译的

具体说明如下:

如起语法作用的“之、乎、者、也”等,发语词及句末助词等。

例句解析: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之”位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可不翻译)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者”放在主语后面,“也”放在句末,表示判断,可不翻译)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乎”位于句中,表示停顿,无实义,可不译)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道路悠长而且很遥远,但是我要不停地去追求寻找。“其”在句中作助词,其作用和意义略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⑤“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这两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舒缓,无实义,可不翻译。

⑥“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订鬼》(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夫”用在句首,发语助词,可不译)

⑦“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焉”表示句中停顿,可不译)

⑧“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之”是句中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可不译)

⑨“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帝本纪》(天下万物,只要它诞生,就没有不死的。“盖”,句首发语词,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可不译)

⑩“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召南·鹊叮》(喜鹊筑成巢,布谷鸟来住它。“维”,句首语气词,引出主语,可不译)

综上所述,对文言虚词的“译”与“不译”的判断,建立在对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掌握基础之上,本文对一些常见的虚词“译”与“不译”现象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备考的师生有一些帮助。

猜你喜欢
句首助词虚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