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海洋 李 浩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毛泽东德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体现出他对于中国德育工作的深入思考,毛泽的德育思想的逻辑来源广泛,内容深刻,对于当前的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作为党的领导核心,在研习马列经典著作的同时,也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在总结其德育思想的过程中,认真吸收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在德育对象上,继承了儒家“有教无类”的育人思想,认为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发天然权利和必然选择。毛泽东认为,学校是进行系统德育的重要场所,早在30年代的江西,毛泽东就主张开办学校,通过健全小学、夜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健全学校体制,鼓励工人农民上学读书,尤其注重儿童的义务教育,在中央苏区经济条件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苏区政府仍然兴建了几所小学,对于适龄儿童要求他们必须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当时中央苏区儿童上学的普及率也相当高。制定小学教员条例,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建国以后,更是建立起完整的国民受教育体系,并且是始终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作为主要内容。在德育方法上,借鉴法家“务法”的思想,加强纪律法制建设,从最初的“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到后来的各种党内法规、国家法律,在加强对军队、党员、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毛泽东主张有法可循,并且执法必严,对于道德沦丧、违法乱纪的人,坚持违法必究,从30年代的谢步升到50年代的张子善、刘青山,都进行了严肃处理。
毛泽东热爱读史,不光是读历史事实,而是以汲取经验教训的目的来品读的。他在研究和分析秦朝二世而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中,认识到了巩固国家政权、提高干部思想觉悟的重要性。在全国解放之初,提出了著名的“赶考论”,指出共产党人绝不做李自成,要考个好成绩,根本在于要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抵挡住敌人的糖衣炮弹。通过对历史的总结的反思,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共产党人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带领人民进行“三反五反”运动,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德育工作。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中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红线,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切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其德育目标观和主体发展观等方面,尤为突出。
马恩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勾画了一个完美蓝图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不存在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类能够实现自我的解放,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马克思在其著作和演说中,也多次号召全世界劳动者为了这个美好梦想而不懈奋斗。列宁在共产主义者的道德观方面也认为,道德观是要建立在新的经济基础上的区别于旧社会的道德,要反对剥削、追求平等,他指出共产主义者全部道德就在于这种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的自觉的群众斗争。马列的德育目标观对毛泽东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他在辩证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深入思考,在七大上对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进行了集中概括,即“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①因此在对于青少年的德育过程中,他也指出,必须不断地把广大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在德育主体性方面,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他们不是自然人,而是必然的依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人,其主体性发展,也必然的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毛泽东也认为在主体性方面要经过精心的培养而来,在进行德育过程中,要尊重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人的主观需求,加强德育主体性培养,培育健全人格。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主持制定了《小学课程教则大纲》,把“充分发展儿童自动的能力和创造性”②作为小学教育的重点工作,此后很多时候,他多次明确强调,青年学子要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他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对未来中国培养什么人进行了初步探讨,“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主体性,通过兴办学校、制定政策、加强教育等诸多措施,新中国的德育工作蓬勃兴起。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毛泽东无不深入实际,走入社会最底层对中国进行调查研究,这为其进行德育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
中国的地域和历史就决定了在中国农民始终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力量,1925年,毛泽东就指出:“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④其数量的广泛性就决定了其重要性,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为,有几万万农民从各省起来,“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因此必须重视农民的德育工作。第一,通过一切手段让农民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在中央苏区时期,政府通过领导组织开办夜校,在群众中举行大规模的识字运动,发放识字牌等形式,让广大群众在学校、家里、道路两旁学习识字,尽一切可能、采取一切便利让农民群众随时随地接受教育。第二,通过一切手段提高农民思想认识,通过报刊、戏剧、歌舞等形式,向群众普遍宣传“三座大山”的迫害,鼓励农民参加革命斗争,争取自身解放。
毛泽东和我党在确定我国民众的德育目标时,必然的要了解分析我国国情,尤其是明确中国当前时期的主要的社会矛盾,以社会矛盾的变化判断德育对象的最终目标。8年抗战,我国的主要矛盾为中国、日本两个交战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德育工作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进行,打倒帝国主义,争取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和完全自由,“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⑤德育目标就是引导民众打击日寇;1945年—1949年期间,我国主要的矛盾点转移到劳苦大众与腐朽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相应的,我当的德育工作也是为这一核心矛盾点而服务,坚持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以群众爱党、拥党意识为重点,加强理论与实践教育,通过各种手段锻炼群众的政治辨别力,号召大家自我解放,在广大农村地区以土地改革为突破点,通过分土地、斗地主和诉苦相结合等形式,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党的温暖,拥护党的领导,经过长期的一些列实践教育,广大群众逐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真面目,有决心、有信仰的敢于推翻反动统治,保护个人基本权益和革命果实。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对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一时期的党的德育工作重点就是引导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满足经济文化需求,加强德育引领,通过树立王进喜等典型人物引领,号召全体人民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水平,教育全体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注 释:
①孙劲松,余立.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追求——从毛泽东到习近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
②包华军.对毛泽东主体性德育思想的探析[J].中国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2(5).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12:6.
⑤李凯,魏旭娇.新时期加强高校团支部工作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