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8-01-25 06:29李艳明张海明
山西青年 2018年23期
关键词:理论课应用型政治

李艳明 张海明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组织部,广东 茂名 525000)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这是一次全面部署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会,会议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会上,陈宝生部长强调,高等教育必须要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其中,陈宝生部长还强调,应用型高校要准确定位,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诚然,中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展,到目前已顺利实现大众化的阶段性目标,开始步入人才分类培养的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力量,1999年以来,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一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他们基本上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这些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统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1]根据《中国人才报告》对2020年城市人才队伍的需求预测,到2020年我国党政人才需求量保持在62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求量为3858万-425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为7945万-8127万人,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为3957万-4030万人。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才结构现状来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适应之处,应用型人才数量短缺现象严重。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地方本科高校走应用型办学之路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应用型高校的内涵

国外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成功,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同高校的教育发展呈现同质化倾向,办学特色不鲜明。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转型已成必然。[2]综合有关研究文献,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实质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校,它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师资要求、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显著特色。概括地讲,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新型高校,其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项功能均是应用性的,在教育教学和培养人才方面始终坚持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的研究上着力于应用性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重点放在先进技术的引进、传播、改造与应用上;在社会服务上则注重加强与行业、企业、社区团体的合作,为对方提供教育、培训、咨询、技术等应用性的服务。

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对于广大地方高校而言,在完成了规模扩张以后,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既拥有知识技能又怀抱道德理想的应用型人才,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党中央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分析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重视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突出强调国家利益、社会的需求,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并没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实际困惑和烦恼的能力。此外,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取的是刚性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生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只是思想接收器,教师没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自然难以达成。据了解,不少大学生缺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动力,认为这些理论不实际,过于假大空。对此,教师也没能具体地结合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课堂交流互动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心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是老师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导致学习被动,教学实效性差。

(二)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和缺乏新鲜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在中学所学的政治、历史知识存在不少的重复。虽然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不同,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求是求道,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理知事,但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研究学情,也没有积极了解中学所开设的政治、历史课程。因此,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没有灵活地有侧重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分析好相重复的知识点。这样,学生自然会觉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对中学政治、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老师的讲授只是在炒冷饭而已,教学内容缺乏新鲜度。这也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差。此外,不少大学生觉得课本理论与社会实际存在明显的差异。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国家的客观现实不一致,例如党员的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部分教材内容对现实存在理想化的拔高,对存在的问题批评揭露不够,使理想和现实之间反差太大,不能及时有效地回答新时期出现的某些方面的困惑和偏差,使理论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手段机械化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通过制作课件和播放视频进行讲授,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作用。然而,部分教师上课过分依赖课件,变以往的照课本宣科为照课件宣科,新瓶装旧酒,“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依然十分普遍。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抽象,理论性强,课堂上,师生如果缺乏互动交流,思维碰撞,而仅仅是教师机械地讲,那么这种被动的学习将致使学生内心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认为学习的都是些枯燥乏味和抽象的理论,从而不愿意听课,教学效果差。此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特点,不少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在课堂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生硬地强调学生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是教授学生是什么,而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教学方式手段机械单一。同时,在分析教材的时候,部分教师缺乏个人理解,思想性、原则性有余而艺术性、生动性不足。这样的讲授没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师缺乏个人魅力,只是充当了党和国家的传声筒。这样的课程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学生也难以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直接导致教学实效性低。

三、创新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为此,与时俱进地研究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构建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爱学乐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实行分类分层的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念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有的思政课课堂是三个、四个不同专业班级200多人的大合班,不分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水平,这种统一教学模式容易忽略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爱好等,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不解渴”,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听不懂”,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实行学生分类组班、教师分类授课,可以将学生分为文科类和理工科类;教学分三个层面:生产一线、综合发展、公考升学。即对将来毕业就马上找工作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应岗位素质要求,授课做到博、大、专;对立志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教师对知识的分析要更加全面、细化和深入。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分类分层的教学,是在尊重、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实施的,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职业取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客观地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实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专题式教学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高高在上,控制话语权。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品质启迪、培育功能便弱化为思想道德知识的简单传授过程,学生难以理解与接受,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都大大降低。应用型高校学生非常渴望紧密联系自身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喜欢单纯“你讲我听”、隔靴搔痒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其中,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学就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向师生双向交流转变的教育模式。

具体来说,专题式教学,就是以打破传统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从教材内容和学科要点出发,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时政热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与提炼,设置若干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专题来确定教学方案的一种教学设计,是属于较为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3]专题式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更加深入。

应用型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三大方面。为更好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一方面,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要结合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特点,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想道德知识的内化,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专题内容设计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为学生设定趣味性强的互动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实现思想道德品质培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及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领悟,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认知脱节,大学生不能从实践的层面把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观念和素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有效增进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而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服务祖国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

应用型高校如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体系?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坐中学”转变为“做中学、学中做”就必须注重做好以下三方面: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有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还要有能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成长发展、提升其职业理想信念及道德品质等个性化的内容。应用型高校要加强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专题社会调查、假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以及专业课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形成长效机制。例如,可以开展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双向渗透的夏令营活动,师生参观考察延安凤凰山、抗大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点,在延安枣园、宝塔山等地进行现场体验式教学,这样,可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反思体验等亲身领悟中认同老师讲授的理论,在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第二,应用型高校要突显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地方特色。例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地处粤西茂名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茂名市区、信宜、高州、化州、电白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开展合作共建,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明白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此外,要与茂名石化港口公司、中海油南海西部公司等石化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三,做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要强调的是,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优秀的企业文化拓展、深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指出:“三个月的培训可以解决员工的技能问题,而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冲突,则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其破坏力将是灾难性的”。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把思想道德素质视作选人用人的首要素质。总之,我们要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多、实践锻炼时间长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实习实训环节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把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纪律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实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还要在思想文化上实现有效融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在促进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同时,有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德与能的双提升。

(四)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化育人体系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慕课的运作模式为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慕课发端于美国,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是“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到要加强慕课建设,以慕课为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慕课总量世界第一,已建成十多个慕课共享平台,上线慕课5000多门,超过7000万人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学习人数世界最多。应用型高校应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课程,积极借助网络媒体真正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教育改革不进则退,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高校应积极应对信息网络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纵观目前的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往往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师生不能深入和广泛地进行互动交流。针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开发建设好思政课的在线课程,创建并利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网站,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在课前应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制作微课程,如录制几分钟的重难点解说等,创设问题链,要求学生先提前学习,把握课程的重难点,记录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并参与论坛交流。之后在课堂上,在问题导向下,开展师生间的协作交流,教师分析总结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给学生释疑解惑并进行反馈评价,实现思政理论课知识的内化。

此外,教师课后还要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网上论坛、微信、微博、QQ群、电子邮件等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教师还可通过建立公众号,将相关资料发布到网上,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用心思考和积极交流,增强师生间的网络互动。

总之,教师在做好政治纪律监管的情况下,利用好互联网,可以借助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为一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发表观点和看法,利用高度形象化的网络学习平台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贴近校园生活,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校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人们常说:德才兼备是“正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21世纪摒弃那些“有技术、缺道德;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实践”的“工具型”人才。一直以来,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要看立德树人的成效。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讲,就是要与时俱进改革教育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不仅要有高质量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业创新素质、身心素质,更要有高质量的思想道德素质。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教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猜你喜欢
理论课应用型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