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之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点,把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能力和素养。本文则是从中学音乐社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凸显学生音乐社团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社团 人文素养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199-02
学生艺术社团既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彰显学校自身文化一张“名片”,本文所指的艺术社团特指中学生的音乐社团,即合唱社团和器乐社团,怎样借助学生音乐社团建设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包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感受音乐作品 品味人文风韵
对于参加音乐社团的学生,我希望他们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鉴赏音乐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音乐作品做出评述,对一部优秀的经典音乐进行鉴赏的同时也是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形成他们完善的个性的重要过程,因此,不要忽略任何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力。作为艺术教育重要载体的中学生音乐社团,无论是合唱社团还是器乐社团,我都十分重视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鉴赏环节,借助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人文情怀等方面,要求学生在品味音乐神韵的同时,不要忘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体会作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也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当然,欣赏优秀的声乐或器乐作品,最直接的效果是激发学生演唱或演奏的兴趣,而优秀的声乐作品或器乐作品,无论在演唱演奏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具有高水平的示范作用。
例如,学生在学习合唱歌曲《飞来的花瓣》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一段歌词“飞来的信件,像那彩色的花瓣,一片一片,寄来赤诚的怀念,寄来赤诚的怀念。是写给老师的问候,是送来优秀的答卷,片片花瓣在春风中倾吐芬芳,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回答老师当年的祝愿。”读到这里,学生明白了这首美丽的小诗语言淳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接着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的合唱,能够更进一步的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和他们对歌唱的欲望,而这样的有感而唱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整首歌曲的开头旋律平稳、朴素,节奏鲜明,尤其是其中的切分节奏和休止的使用,显得歌曲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情的思念和诚挚的问候。在片刻的静谧无声之后,歌曲进入混声四部合唱,主旋律的音区升高,在两句基本相同的乐句之后,旋律扶摇直上全曲的最高点:有如老师打开了信封,信中叙述的思念、优异的成就如春分扑面而来,老师的感情升腾,幸福的暖流在心中涌动,继而旋律回落、渐趋平静,传递了学生对老师美好而温馨的感情。有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学生能意识到在歌唱时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以及各种装饰音和表情术语的含义,继而在尊重作品原创的基础上稍加修饰和美化,更准确地理解曲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通过我们的歌声传递出来,这样歌声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再如,让学生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以带领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结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研讨诗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之处。通过鉴赏和讨论,学生深入感受到了这首古诗、古曲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仿佛看到了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的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体会到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和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被作品深深地感染和吸引。整首作品极具古典神韵,也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画面感,学生在欣赏一段器乐演奏之后,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一唱根据《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改变的歌曲,一起来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古朴典雅的风格以及音乐与诗歌交融的艺术魅力,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而这些,无疑都是音乐社团演唱、演奏等实践环节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撐。
二、表现音乐作品 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音乐社团中的演唱演奏等实践环节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途径就是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和学唱并搜集记录地方民歌,这种活动有益于学生直接向民间艺人或民族音乐工作者学唱民歌,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变革、代表人物及社会价值,从而提高他们演唱民歌的能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另一个途径则是通过“整合音乐语言、学会合作探究”和“演绎音乐作品、创新文化内涵”的过程实现,即指学生学习并掌握歌唱或演奏乐器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能流畅地演奏与学生技术水平相当的曲目,准确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歌唱或演奏歌(乐)曲;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在合唱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平衡,在合奏中,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乐器并使其乐队的演奏要求,能按总谱的要求进行排练,正确奏出自己声部的音乐,并能注意协调与其他声部间的关系,包括乐曲在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另外,无论是合唱还是合奏,在排练和演绎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都要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正确的反应,并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发表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意见。学生在排练和演绎作品的过程中,既学会了交流合作、切磋技艺、情感沟通、思维碰撞,也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潜能,包括乐曲的配器的选择、和声的编排、声部的设置等,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
三、创新音乐实践 提升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说,“校园”是他们生活和学习最重要的场所。因此,校园文化的优劣则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塑造,其中的音乐文化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对此,学校要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好“课间音乐”的优势,向学生普及一些音乐常识,内容可包括词曲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作品题材以及体裁的选择、塑造的音乐形象、表达的情感内容、作品的特点等等,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氛围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音乐的影响。再一个就是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只有不断提高音乐社团的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彰显校园文化的气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即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音乐社团品味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提升选拔要求。提高合唱与器乐社团的选拔要求,首先必须要具备优良的品德、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演唱演奏的技能和基本的识谱能力。随着社团活动的深入,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社团活动的经验,并开发出与之相关的合唱或器乐演奏的校本课程,成为指导社团活动的理论依据,要设立从社团的起始阶段到终结阶段的学习、活动、展示及考核的目标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学、有所获,并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促进社团成员的综合发展。
(二)遵循教育准则。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学校以及社团老师要积极开动脑筋,为社团成员提供才艺展示的平台,可以借助传统的校园文化窗口,如一年一度的“迎新生”军训晚会、校园才艺大赛、“迎新年”全校文艺汇演以及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的演唱演奏大赛等活动平台,全方位地提升社团成员的艺术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提升成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靓丽的风景线。
(三)扩大社团影响。要多元化开发音乐社团的活动渠道,强化音乐社团的影响力,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社团文化品牌。一方面,我们让音乐社团成为我校艺术特长生梦想的摇篮,成为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具备较高演唱和演奏水平的学生,他们认为将来成为一个艺术人才,成为向人类传递“美”的使者也很好,他们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完善、不断努力,人生就是应该有目标地活着,这样才有意义;另一方面,组织音乐社团参加外国师生团来我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实力,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品牌,也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借助其他的文化形式不斷创新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社团文化建设环境和氛围,提升音乐社团建设的品味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巩固与发展。
我想,以上这些应该就是我们音乐社团建设持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检验我们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
[2]朱丹.《辽宁省普通高校开设踢踏舞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位论文,2014年5月。
[3]刘叶南.《主位-客位双视角的音乐教育——上海美式国际学校中学音乐课程的观照与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5月。
作者简介:
任明娟,生于1976年2月,女,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