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初三数学课堂教学

2018-01-24 23:38杨以康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分层设计

杨以康

[摘 要] 初三数学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数学中考的影响极为关键,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己教学各环节的安排,使学生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上更好地实现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能力提升.

[关键词] 知识关联;知识迁移;分层设计

学生在中考中能否顺利发挥,取决于中考这一战役之前的准备. 初三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以知识梳理与巩固提升作为重点并适当加以拓展,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并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重知识关联以促进学生理解

初中教材中的同类知识点一般虽然各分章节,但整个安排还是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因此,教师传授新知识时,一定要注重与学生已学知识相关联,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关联上产生更好的体会,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对知识的生成过程产生更好的认识与理解. 这样,数学知识体系的梳理与形成过程才会更加顺利、完整.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安排在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后面,因此,笔者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首先设计了这样一道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有一块长为5米、面积为20平方米的长方形菜地,若其宽是x米,则x为多少?学生面对这样一道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很快就给出了答案:5x=20,解得x=4. 学生们都感觉太简单了,于是笔者将此题做了一定的变更:若面积为20平方米的长方形菜地的长是x米,且长比宽多1米,试求菜地的长和宽. 笔者请学生独立思考与尝试,大多数学生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列法,给出了方程x(x-1)=20. 笔者及时表达了自己的赞许,并提问:“x是多少呢?”学生被笔者的追问问倒了,大家纷纷思考如何解决. 笔者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之后,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了演示,于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就在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的状态下演示完成了,学生对于此题的解法也更加印象深刻而清晰.

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新旧知识的关联与铺垫中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优化的思考与实施中,一定不能忘记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关联,给新课的教学活动注入强大的动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记忆

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这一特征令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也相对严谨而刻板,教学语言与课件的设计,很多时候也显得毫无生机与新意. 学生在毫无生气的课堂活动中,注意力与兴趣表现自然低下,教学效果与效率也就难以估量了. 因此,数学教师首先应注重自身思想观念的改变,以扭转这一局面,然后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跟学生一起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对生动展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合作、交流与研究. 多媒体设备在此过程中往往能够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使学生在生动、立体的展示中进行观察. 比如,“函数”这一内容往往因为书本纸张的限制而不便于学生观察,此时,多媒体设备对内容的投影与放大就可以克服这一缺点. 如果能够再将其动态的生成辅以音效、颜色等进行更好地配合展现,学生对于不同函数的变化规律往往能观察得更加仔细,函数图像也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加清晰、具体的印象. 再如,书本中对于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只做了部分展示,学生对其图像的延伸知之甚少,对于还没有建立极限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一些错误的认知与想法也就无法避免了. 因此,筆者教学此内容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函数y=■的图像进行了完全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到线条无限延伸时函数图像都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形象、动态的展示使得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得到了清晰的矫正,具体、鲜明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有了清晰、牢固的记忆.

由此可见,多媒体设备将知识化静为动的展现,使得数学知识的呈现也由抽象变得更为具体,弥补了教材不足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更加集中. 这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梳理错题以促进知识迁移

初三数学的教学活动涵盖了新知识的传授与旧知识的复习巩固,教师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不仅要努力促进学生在新知识方面的掌握,还应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中进行适当拓展,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迁移.

制作错题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很好的归纳与总结.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将课堂训练、课后作业以及考试中的错题进行归类记录,并且要引导学生将错误原因、正确解题思路与方法、知识点的考查等都一一写下来,使学生能够在错题集的制作中客观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一步加深学习. 错题的纠正也因此成为学生学习资源利用与转化的有效途径. 另外,错题的分类整理也是学生在制作错题集时应该做到的. 在错题集的制作中,还可以把训练计算能力、训练作图能力的试题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在有效的整理与纠错中得到实实在在地纠正、归纳与提高.

教学分层设计以促进能力提升

教师在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应该尊重学生在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在学生达到自身目标时及时给予反馈和肯定. 对于“学困生”来说,上课能紧随教师的思维节奏并掌握基础知识,完成作业时能培养基本的解题能力,便已完成学习目标. 对于优等生来说,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变式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 具备一定差异的学习目标自然也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作业设置. 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与课外辅导时,也应关注到这样的差异. 比如,如图1,在Rt△ABC中,∠ACB=90°,若AB,AC,BC边的中点分别为D,E,F,且CD=5厘米,求EF的长.

即使是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两个知识点也能很快求出EF=CD=5厘米. 为了体现本题的价值,教师可以连接DE,DF,引导优秀的学生思考四边形CEDF的形状.

教师在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初三阶段,一定要注重自己教学各环节的安排,使学生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上更好地实现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能力提升,并因此在学习中树立起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在针对性的目标引领与分层训练中达到学习的高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分层设计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初中英语作业分层设计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评价的探索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
几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