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萍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结合此背景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着重考虑学生的思维与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改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地思考与创新.
[关键词] 初中数学;片段式;引导探究
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的数学是初中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说、学生练”的模式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以至于初中数学教学一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创新. 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解题,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学生的个人素质随着教育程度的加深变得更强,因此,对教学内容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 所以,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与思想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远远不够,对于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很微小. 笔者认为,若想有力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广大教师完全可以尝试通过片段式教学方法来达成,具体教学实践细节如下.
引入式片段,激发学趣
霍兰德曾经说过,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来自兴趣. 事实上,具备学科学习的兴趣确实能够引领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更有激情地探索. 可见,课堂教学是否能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成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课堂教学是否引人入胜,又是影响课堂趣味度的关键因素.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将比较抽象的学科知识直接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往往会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并觉得学习上有障碍,积极性自然大打折扣. 但是,引入式片段的设计往往可以利用三到五分钟的趣味性片段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调动起来,不仅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好奇,还能使学生在这些知识与生活、学科与常识相互关联的链接中获得最初的学习储备.
例如,笔者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图形的全等”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引入式片段:同学们,小兰和小红这对好朋友今天为了两块三角形蛋糕吵了起来,为什么呢?原来是小兰认为从外形上看,两块蛋糕的大小是一样的,而小红认为光凭眼力不能判断两块蛋糕的大小. 你们有好的办法来帮助她们吗?这是一个将“图形全等”知识嵌入生活情境的教学片段,学生在充满人情味与生活味的纠纷中顿感轻松与有趣,纷纷献计献策,但很多方法说出来以后还是被自己否定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方法不够科学. 笔者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抛下“诱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两块蛋糕的比较,我是有办法的,但是,办法就蕴含在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中,你们想听吗?”学生的回答坚决而肯定. 就这样,一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被顺利地引了出来.
解析式片段,传经解惑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整整45分钟的上课时间里要保持专注的精力,是很难的,他们的意识很多时候会不经意间游离于课堂之外,但是大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关注不到这一环节,只顾将书本知识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学生,学生的注意力却在教师讲授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时候处于比较低迷的时期,很多关键的环节或是没有听到或是无法理解,知识的脱节自然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低效.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并因此将一些重点知识的讲授变成片段后加以解析和呈现. 分块、分点的解析往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专注,不过,教师在采用片段解析式教學时应注重知识点的层次性,将比较、归纳等主要且有效的方法运用作为知识进行讲解,在学生的黄金学习点上将知识点进行片段分割,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点做到真正吸收.
例如,笔者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设计了解析式片段,以促使学生理解方程使用的原理,具体方法如下. 笔者提问:“同学们,假设小红和小兰各有铅笔1支,求她们共有几支铅笔,应该如何列式?”学生答:“1+1=2. ”笔者说:“很好. 小兰有1支铅笔,小红也有一些,她们合起来一共是2支,要求小红有几支铅笔,还列成刚才的式子,应该如何列呢?”学生答:“假设小红有x支铅笔,便可以得到x+1=2. 不过挺麻烦的,列成2-1=1就可以了. ”笔者笑了:“对于简单的数量关系,直接采用逆推的方式自然可以得出答案,不过,如果数量关系变复杂了,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方程了,通过设x的方法列式并因此求得结果,正是方程的意义所在. ”学生经过此解析式片段的教学,对方程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
导向性片段,学法指导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当前盛行的教育观念也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过,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呢?这却不是很多教师能够做到并做好的. 笔者认为,教师“领进门”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并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责无旁贷. 此时,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导向性片段的教学就再合适不过了. 教师可以侧重知识点推理与逆推理能力的培养,进行合理的导向性教学片段设计,使学生在导向性片段教学中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不过,知识的重复无新意以及导向性不强、无效果是教师在设计时应该注意避免的.
例如,笔者在“数据的集中程度”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设计了导向性片段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对数据应用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对数据特性进行自主归纳. 笔者首先提供了一串数字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算出平均数,在学生利用公式求解后,又要求学生进行逆运算,并提问:“求平均数的公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学生通过思考与倒推,理解了求平均数的含义,也明白了平均数公式正是为了分配更平均. 笔者在学生对平均数公式有了了解以后再提问:“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探究中位数的含义吗?”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导向中进行自主深入探析,自学能力与数学素养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实践性片段,应用提升
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还是要依赖实践. 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初步掌握知识之时便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会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 因此,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课堂时间有限,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实践性片段供学生练习. 另外,教师在设计实践性片段时,应注重考虑活动的易操作性与学生的可参与度这两个因素,扩大学生参与面的同时真正显现实践活动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勾股定理的运用”时,便设计了以下实践片段:“已知△ABC,假设其为直角三角形,其中两边长为6和8,求第三边. ”这是一道题量不大但探究性较强的实践题,用于课堂实践探究尤其适合. 此题一出,往往会有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很直接地给出答案:两边是6和8,根据勾股定理,可得第三边的长为10. 如果仅仅是这个答案,此题的求解自然不完整. 事实上,此题的求解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当学生分类分析已知的两边是否有斜边,再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时,那求解第三边的长也就不难了. 像这样具备探究性的实践片段,往往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及其有效,学生知识的巩固以及及时的查漏补缺都能在这样的片段式教学中得以实现.
初中数学片段式教学是以正常学习逻辑作为策略设计依据的一次教学创新,这是基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大环境并针对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特点提出的,引入式片段——解析式片段——导向性片段——实践性片段,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片段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有效注意、学习方法、应用能力等学习需要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顺应了学生心理期待的同时,还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不过,片段式教学这一全新的教法尝试自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不断总结并不断探究、创新,力争使初中数学新课改达到全新的高度,绽放更多的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