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枝
(登封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 河南 郑州 452740)
足月妊娠产妇在经阴道分娩后容易出现盆底肌力减弱,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结构主要由肛提肌及其韧带组成,对维持盆底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盆底功能损伤后修复时间较长,且部分患者经过较长时间的修复,盆底肌力依旧无法完全恢复,对患者产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盆底肌肉纤维组织逐渐发生退行性变,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因此,足月妊娠产妇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应及时接受盆底肌康复锻炼,不仅有助于自然恢复,改善盆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避免反复就医,减轻经济负担[1-2]。本研究通过分组对比,旨在探讨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1.1一般资料选择登封市妇幼保健院产科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为足月初产妇,盆底肌力检查≤Ⅲ级,排除精神障碍、孕前盆腔器官严重脱垂及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8~46岁,平均(32.3±6.3)岁,孕周为(39.1±0.3)周;观察组患者年龄17~45岁,平均(31.7±6.8)岁,孕周为(38.5±0.6)周。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盆底筛查。观察组患者接受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具体如下。①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内容主要包括女性盆底肌群肌力减退的原因及盆底肌康复锻炼过程,确保产妇正确掌握盆底肌肉收缩方法;②嘱患者康复锻炼前排空膀胱,做收缩肛门及阴道动作,每次收紧时间不低于5 s,20 min/次,2次/d,逐渐延长锻炼时间;③为患者制定家庭盆底肌康复锻炼方案,并对患者家庭康复锻炼情况进行电话随访,对患者康复锻炼情况进行督促,对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指导。患者持续进行盆底肌康复锻炼6~8周。
1.3评价标准①采用法国Phenix盆底筛查仪USB2检查患者产后3个月时盆底肌力;②采用POP-Q量表PSFI问卷评价患者盆腔器官脱垂程度。③采用ICI-Q-SF问卷记录患者尿失禁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间尿失禁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盆底肌纤维情况及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盆底肌纤维情况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尿失禁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0%(3/50)比30.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显示,我国约40%的孕龄期妇女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为妊娠分娩过程中发生盆底肌结构和功能改变所致。由于正常生理弯曲使盆腔重力轴指向骶骨,妊娠期间导致重力轴线前移,使腹腔压力指向盆底肌肉,胎儿质量的增加导致盆底肌肉持续受压,最终引起盆底肌肉及神经受损。目前,盆底肌功能锻炼是临床常用的治疗PFD的非手术方法,患者通过盆底肌肉自主性收缩进而提高肌肉协调能力。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PFMT与生物学反馈治疗联合进行,通过模拟声音、视觉信号直观反映患者盆底肌肉活动状态,让医生和患者充分了解盆底肌肉情况,并据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盆底肌肉锻炼方案。研究显示,该锻炼方案不仅可加快盆底肌收缩功能恢复,促进切口愈合,还可有效降低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改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盆底肌力及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加快康复速度。同时,本研究证实,盆底肌康复锻炼可以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分析原因为该方案具有缓解盆腔负重的作用,提高Ⅰ、Ⅱ类肌纤维收缩性,继而加强尿道关闭功能。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0):796-798.
[2] 王新,李桂友,邓美莲.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分娩结局及盆底肌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