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军 田社民 魏莹 查新建 夏成德 李允 杨焕纳 肖宏涛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烧伤科 河南 郑州 450004)
烧伤休克绝大多数为继发性休克,通常发生在烧伤后最初数小时,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受伤部位大量血浆自毛细血管渗出至创面和组织间隙,造成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烧伤休克可能会并发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肾、肺等重要脏器损伤,因此,一旦发生烧伤休克,输液不足或者过多,都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使组织或脏器缺血缺氧,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增多,甚至会出现腹腔间隙综合征,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而及时、有效的扩容有利于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合理的监测指标对于补液方案的实施和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烧伤专业研究的重要课题[1]。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本研究通过将烧伤休克患者分组,实施不同的监测方法指导液体管理,旨在探讨PICCO主导下多指标监测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严重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院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入院的56例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年龄15~65岁;烧伤总面积≥50%;烧伤深度为Ⅱ~Ⅳ度;烧伤原因为热液烧伤或火焰烧伤。排除标准:脏器严重功能不全;妊娠期患者。观察组男46例,女10例;年龄16~60岁,平均(39.31±9.52)岁;烧伤面积为50%~98%,烧伤深度为Ⅱ~Ⅳ度;48例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治疗,46例应用呼吸机。观察组男44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0±10.75)岁;烧伤面积为51%~96%,烧伤深度为Ⅱ~Ⅳ度;45例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治疗,44例应用呼吸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烧伤面积、烧伤深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液体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监测方法指导液体管理:患者入院后立即开始实施连续心电监护,连续监护患者肢端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心率(heart rate,HR)、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每小时尿量,准确记录患者液体出入量。分别于伤后8、24、48、72 h统计患者的总尿量及总液体入量。
1.2.2观察组 患者接受PICCO主导的多指标监测指导液体管理。患者全身血管阻力指数高于参考值,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低于参考值,给予扩容;反之限制补液。
1.3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后24、72 h及7 d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HR水平;②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入住ICU天数及入院72 h、30 d死亡率等;③比较两组患者输液量及胸腔积液、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④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GEDVI)、心指数(cardiac index,C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水平。
2.1各监测指标水平治疗24、72 h及7 d后,观察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HR、MAP、CV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各监测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后24、72 h及7 d后对照组比较,aP、bP、cP<0.05。
2.2并发症及输液量观察组患者输液量少于对照组,胸腔积液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输液量比较
2.3其他指标观察组患者入住ICU天数及呼吸机使用天数少于对照组,入院72 h、30 d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水平比较
2.4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应用PICCO后,观察组患者CI、SVRI、GEDVI、EVLWI等各指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一项对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的技术,具有简便、微创、高效的特点。该技术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心输出量,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计算胸内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多项研究已证实,与肺动脉阻塞压、右心室舒张末期压、中心静脉压相比,胸内血容量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心脏前负荷,是一项可重复性强且敏感的监测指标[2-4]。
常规的监测手段在休克期患者的救治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往往不能精确指导液体管理,不能连续直观地为临床医生提供血流动力学的数据[5],PICCO监测可以直观且连续地提供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外肺水数据,通过分析PICCO主导下的多指标监测数据,筛选重要反应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指标,选择血管活性药物及剂量,调整补液速度及补液量,维持休克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保障重要器官的灌注并预防肺水肿的发生[6-7],能够有效避免补液过多和补液不足,促进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救治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4、72 h及7 d后,观察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HR、MAP、CV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输液量少于对照组,胸腔积液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入住ICU天数及呼吸机使用天数少于对照组,入院72 h、30 d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应用PICCO后,观察组患者CI、SVRI、GEDVI、EVLWI等各指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该结果说明,PICCO主导下的多指标监测能直接、准确地提供严重烧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重要信息,对严重烧伤患者输液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应用PICCO主导下的多指标监测,可方便快捷的指导严重烧伤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能准确提供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血管外肺水情况,使临床医生直观地了解微循环实时状态,有助于及时准确调整补液速度及补液量,使严重烧伤患者顺利渡过休克期,同时该监测方法临床实用性强,方法简便易行,可推广应用。
[1] 葛绳德,夏照帆.临床烧伤外科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466-468.
[2] 黄跃生,阎柏刚,杨宗城.烧伤休克延迟快速复苏补液公式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2):1586-1588.
[3] Aboelatta Y,Abdelsalam A.Volume overload of fluid resuscitation in acutely burned patients ssing 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J].J Burn Care Res,2013,34(3):349-354.
[4] 房贺,郑兴锋,夏照帆.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危重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4,30(4):328-330.
[5] 于晓凤,任辉,张家平.严重烧伤血管外肺水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15,31(2):153-156.
[6] 杨雯娴,郭光华,沈国良,等.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3):140-146.
[7] 郭光华,朱峰.重视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在烧创伤重症监护中的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4,30(4):29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