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8-01-24 17:37
中国林业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林业大学专业人才高素质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南京 210037)

自1952年北京林学院开设水土保持课程至今,经过65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21所本科高校开设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有48所高校和11个科研机构在该学科领域设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先后共计为我国水土保持及相关行业培养了8万余名专业人才。这些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在行业管理、人才培养、生产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1]。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需求

水土流失作为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载体,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头号公敌。面对资源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确立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重要战略决策,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水土保持可以通过生物、工程和农业耕作等措施的实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高效生态修复、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等目的,从而为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以及“天蓝地绿水清”健康环境的创建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等提供保障。2015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要求水土保持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这都对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上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理念在国家层面的确立以及相关实践的推进,衍生出来的城市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方向对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同时,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市场需要的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一是应用型专业人才,主要在水土保持企事业单位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施工、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二是管理型专业人才,主要在水行政及相关部门从事水土保持相关项目的监测、监督、监管和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三是教研型专业人才,主要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因此,高等院校作为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必须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4]。而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涨的专业热情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使之在学业完成之际具备在企业单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和动手能力、在事业单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管理能力以及从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5-8]。

二、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

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为1952年院系调整时基于原中央大学森林系和原金陵大学森林系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9]。长期以来,南京林业大学面向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的需求,以“大林业、大生态、大环境”为办学宗旨,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专业规划为抓手,通过做强优势和补齐短板,努力提升专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遵循“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南京林业大学的水土保持学科始建于1952年,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我国南方区域该学科领域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南京林业大学于2002年依托林学专业设置了“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专业方向”,并于2015年获批设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下简称“水土保持专业”)。

为了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伟目标,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以“立足南方,面向全国”为指导思想,重点围绕南方区域的坡耕地、坡林地、石漠化、破碎山体等的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需求,在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理论、技术体系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形成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确立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目标,即所培养的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要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求实创新能力,能够在水利水保、农林牧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有关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建设等的调查研究、教育培训、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监测监督、项目管理等工作。

三、南京林业大学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素质要高、知识面要广、能力要强。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按照《高等学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3年)规定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从素质、知识和能力3个方面对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

(一)素质要求

在南京林业大学提出的“德育为先”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首先,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忠诚于水土保持事业并满怀热情;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人文修养。

其次,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水土保持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野外调查、与人沟通等环节必不可少且较为频繁,所以要求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不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求实创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艺术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现代水土保持意识,以适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涉及历史、文化、风俗乃至景观等多方面知识的特点。

(二)知识要求

南京林业大学结合自己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根据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提出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气象学、土壤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数理化、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此外,还要对与专业相关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理论和技术的前沿知识等有所了解。

(三)能力要求

南京林业大学根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市场的特殊需求,提出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要具有独立获取专业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从事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项目管理、技术开发等的能力。归纳起来,就是要求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具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表达知识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

四、南京林业大学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期,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环境更好地完成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决策指引下,南京林业大学对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目前有专任教师13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的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达到92.3%。水土保持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30人左右,生师比达到了2.3:1,远高于《高等学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3年)12:1的要求。

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专任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大多为林学、生态学、土壤学等方向,在林业生态工程、森林水文、土壤侵蚀等专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随着水土保持学科内涵的不断拓展,学科专业建设对城市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新专业方向的师资力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南京林业大学针对水土保持学科在新专业方向上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拟在今后5年内引进5~8名具有水土保持、水利工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同时,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普通师资以及加强现有教师的提升培养等途径,逐步提升专任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构建以5名教授和7名副教授为主体的专业背景互补、知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并通过引进2~3名实验技术人员,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师资力量。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本科专业是基于林学(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专业方向)建立的,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的发展,其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为此,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在进行行业调查和用人单位调研以及参考同类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突出专业特色、拓展知识体系、优化教学环节、注重社会实用、凸显区域特点”的原则,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充分的内部酝酿和讨论;同时,邀请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淮河水利委员会、江苏省水利厅等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相关专家开展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论证工作,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调整优化后,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2个部分,共设置170.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84%,包括必修课95学分和选修课31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为3∶1;实践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26%,设置了44.5学分,。

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①为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专业特色,将原来分别开设的“植物学”和“树木学”课程合并为“水土保持植物学”课程,将“土壤学(含地质地貌)”课程拆分为“土壤学”和“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2门课程,新增设了“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土保持工程制图(含CAD)”等课程。

②为了顺应水土保持行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新增设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水土保持规划学”“水土保持监测”“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学”等专业特色课程。

③为了加强学生对水土保持前沿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水土保持相关政策法规变化的掌握,新增设了“水土保持新技术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水土保持执法与监督”等课程。

④为了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了“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价”“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施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灌溉与排水工程”等多元化、多方向的选修课程。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①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和学时数,在增设“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水土保持植物学”“水土保持工程制图(含CAD)”等专业基础课以及“水土保持工程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学”“水土保持监测”等专业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②对实践教学课程的综合性进行优化,将“水土保持工程学”与“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学”课程、“水土保持规划学”与“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与“水土保持监测”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在一起,以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邀请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以弥补高校授课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强化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培养。

(三)改善实践实习条件

实践实习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必备平台。目前,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拥有水土保持实验室和室内模拟降雨实验室等2个校内实验室以及句容下蜀林场林业生态工程实习基地、溧水区白马水土保持实践教学基地和紫金山森林水文实践教学基地等3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尚不能完全满足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了适应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水土保持专业学生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南京林业大学非常重视水土保持专业实践实习条件的改善。

一方面,依托原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学科、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和完善了水土理化分析、森林水文、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信息技术等4个校内实验室以及江宁区铜山林场教学实习基地、浙江凤阳山森林生态实习基地等2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并逐步提升了实践平台软硬件设施的性能。

另一方面,与社会上的相关单位和团体积极对接,建立校企、校院(研究院)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为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提供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四)提升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此,首先,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课题和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之外,还通过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目的。尤其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完成过程中,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遵循专业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施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从项目的立项申请、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行业应用分析等到结题报告和应用可行性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此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选题,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现有科学研究课题的大方向或者结合本专业教师所承担的社会服务性课题等,进行确定。

其次,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在强化学生科技创新及其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对指导教师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科研与应用“两手抓”。为此,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工程设计、施工、评价等工作,使之能够熟悉产业发展前景、了解社会关键需求、积累社会服务经验;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出国交流学习,了解处于国际前沿的水土保持新技术和新理念,从而达到增强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专业教育系统性与就业需求应用性相结合的目的,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构建完善的“班辅教导”体系

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实施的“班辅教导”体系(HCSA SYSTEM),是指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而建立的由班主任(headmaster)、辅导员(counsellor)、任课教师(subject teacher)和指导教师(advisor)组成的全新的人才培养协作体系。

第一,该体系要求班主任必须由本专业的教师担任。水土保持专业作为传统的艰苦专业,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专业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因此,由本专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水土保持事业的内涵、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需求等,从而唤起学生的专业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该体系要求辅导员需对水土保持行业有所了解并具备水土保持相关的基础知识。这将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配合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指导其合理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及更好地配合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并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该体系规定任课教师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的授课教师,除了承担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之外,在课下要配合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等及时予以解答。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而且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第四,该体系规定指导教师除了承担学生各类课题(科研、创新、创业等项目)和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之外,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业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创新和创业,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此外,规定学生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自行选择指导教师,但原则上要求选择本专业的指导教师,条件允许的也可以选择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

“班辅教导”体系的建立,使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能够在多个方面形成互补,有利于增强专业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创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同时,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依托学生喜好的微信、微博、QQ等新兴社交平台与学生开展交流,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人文素养和专业兴趣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素质全面、能力强、知识面广的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

总之,面对水土流失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希望通过高素质复合型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落实等培养符合需求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林业大学专业人才高素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稿约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