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华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师肩负了更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转换教育教学思想而不被社会所淘汰,通过研究现代教育背景下,结合民族地区的优势与特点与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理论成果,根据声乐教学的学科特点,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师的业务素质构成,进而探究声乐教师基础能力的提升方法与途径。当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学,应根据我国民族地区现有的情况和基础教育改革潮流的现状进行调整,真正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师队伍。通过分析声乐教师与未来有意向从事声乐教学的人,结合民族地区的演唱资源,通过分析自身基础能力的要素,提升自己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与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基础教学能力,真正的胜任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现状。
声乐是一门融多学科为一体的多元性艺术技能的训练学科,体现了它综合性的特点,作为一名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师应注重对声乐相关的知识的重视,对本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同时还应注重对教学相关的知识给予关注,特别是针对本区域的音乐形态进行收集与整理,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资源进行研究,为声乐的地域性教学给予理论上的指导,最终为自身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提供有力的保证。相关音乐基础与人文知识的扎实与否是衡量一个声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声乐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才能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评价,使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把握。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歌唱状态和一定的演唱能力。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会经常通过范唱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建立一些正确的歌唱状态,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演唱能力对后续的声乐教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往往舞台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通过现场示范与舞台展示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与带动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演唱与舞台展示知晓老师的演唱方法与演唱的要求,为后续学生的学习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师,不仅掌握学院派的民族、美声唱法,还需知晓本民族地区的原生民歌演唱形式,课堂与舞台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知识,课堂教学是心理状态,是相对放松与自然的,而舞台实践是一次性完成的艺术形式,心理上有一定的压力,如技术上不是很完善,会更增加紧张情绪。
1.钢琴伴奏能力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学有一对一、与一对多的教学形式,不管那种教学的形式,都是由声乐教师自己来充当课堂的钢琴伴奏。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较多,教师的课时量大等特点,声乐教师不仅要熟知大量的声乐作品,还要对作品的伴奏能力要求较高,如节奏、音准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将直接影响学生演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无法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2.教学实践能力
常规教学活动: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学活动基本都是通过普修与专修的形式进行,也是最基础的常规教学活动,声乐教师应认真探究常规教学活动。比如一对一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对专业性较强的学生进行教学,在整体的演唱要求上可专业些,一对多的教学,侧重点则在于普及性的教学,要求不需太高,能保证完成一些基础的知识即可。
创新教学活动: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一般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特点的演唱形式,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地方民歌非常丰富而且有特点,声乐教师应该结合这些有利的资源,进行很好地整合,并挖掘一些比较实用的演唱形式,既有利于地方民族音乐形式的传承,又有利于扩大与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能力是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师基础能力的真实体现,也是声乐教师教学经验与方法的再现,其教学过程也是教学能力的积累过程,而学术研究能力则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这种理论水平即来源于实践,又能真正的指导与服务于实践,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师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民族地区优秀的资源进行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实践,特别是针对地处民族区域的地方民歌的演唱形式进行有针对的研究,通过多种渠道知晓本区域的地方民歌,研究它们的演唱特点,结合其特有的演唱特点进行课题的申报与论文的撰写,这些研究的理论知识更具意义,能开拓声乐教学研究的新方向,在多元音乐背景的现状,这些地方民歌有它的独特性,在现阶段往往需要这些个性的演唱形式来吸引大众的视觉与听觉,针对这些进行理论学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教学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景志龙.如何提高高师声乐教师的业务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2] 刘金柱.试论高师声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3] 王素菊.高师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