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自古至今,配器法的发展须以乐器制造业为基础,同时配器法对于学科交叉的依赖度较高,故关于其研究难度较高。从根本来讲,配器法以乐器组合作为核心元素,拥有高度的可塑性、多元性、阶段性以及多变性,故灵活度高,不稳定性较强。与实践形式上的演绎相比,配器法须基于大量实践经验而深入总结,故不可避免地伴随一定的理论滞后性特征。纵观世界音乐发展史,管弦乐队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器法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与现代意义上的管弦乐配器法不同的是,巴洛克时期存在大量以职业作曲为谋生手段的职业作曲家,自此研究与实践乐器组合效果的各种活动应运而生,在组合力度、结构、音色等方面的框架逐渐明晰。然而,受限于当下乐器形制上的差异性,以及乐队组合编制缺乏固定性等现状,作曲效果往往显著依赖于演奏者、演出对象甚至是演奏乐器。较为明显的是,绝大多数作曲家缺乏对单独音色、混合音色总结及把握的整体度,尽管已经开始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开始注意到不同乐器的音区表现力不同,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思维逻辑。在整体管弦乐法布局、音色表达等环节上,形成了以结构组织、高音组织为典型代表的编曲、演奏风格,促使管弦乐配器法表现出明显的节制性音响效果,以及追求整体性和谐融洽的目标特征[1]。
古典乐派时期以大量音乐天才的涌现为标志性特征,如莫扎特、贝多芬等,浩瀚的艺术经典伴随乐器制造及演奏技术的日渐精良而促使该时期的管弦乐配器法迅猛发展;加之彪姆系统木管乐器的重新设计,以及乐队编制的日趋统一,这一时期的配器法呈现出显著的典雅、均衡特征,古典主义精神浓重。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其一,乐队的主要底色集中于弦乐无声部,讲求融合平衡。这一时期的管弦乐配器充分重视弦乐组所具备的乐器音色反差小、声部融合自然等特征,并全方位运用其间的每一种乐器[2]。其二,充分运用音色叠置手法,将不同音区、不同组的乐器作为音乐力度表达的主体,通过混合音色突出音乐力度,如将单簧管与长笛、大管相隔八度演奏等。其三,避免使用音域过亮、过暗的音色。这是为了降低出现刺耳、不圆润的音色,运用异质混合音色来实现音色平衡。其四,融合铜管组、木管组以及打击组乐器使用。充分考虑到乐器音区、音量的差异,以及不同音区上音色表达的各异,上述相关乐器被辅以作为和声、组合过程,来增加整体的音乐表现力。最后,以音区分层织体作为主导类型。
从古典乐派发展至浪漫主义时期,典雅、均衡的古典主义精神逐渐被浪漫主义情怀所代替,情感表达与感官宣泄成为主要表现目标。作曲家倾向于使用极具个性化的手段来直抒情感,情感外泄明显。因此,这一时期乐曲织体丰满,情感丰富,思想复杂,配合庞大的乐队演奏而促使管弦乐配器法挣脱传统音乐要素的硬性束缚[3]。在题材上,理性成为束缚;在创作手法上,作曲家钟情于伸展的旋律语汇;在曲编结构上,界限模糊、音响夸张、音色浓厚成为典型的追逐特征。为了实现上述创作、演奏与渲染目的,管弦乐配器法通过增加乐队编制(在原有乐器数量基础上不断增加,扩充弦乐组规模,以一弓双音或三音为演奏方式),将乐队的基本底色厚重化(利用铜管组、弦乐组、木管组等纯银色实现重叠、转接与切换,增大表现力),充分张扬管乐组应用(铜管组、各种打击乐器等被大量应用),尽可能地将音乐织体层次多元化(以不同音色为依据进行织体划分,形成各节奏、音色及音型号的互为补充)。
印象主义时期,印象派画家对于色彩、光的敏锐视觉感受是最初印象派音乐的灵感来源,模糊多变的色彩、变幻莫测的线条成为清晰结构与色彩的替代者,用来达到渲染情感的效果。与同一时期绘画艺术相一致的是,印象派音乐关注色彩,淡化内容,故各种冷僻的乐器被辅以充分利用,借此表现细腻、变幻的音响效果,着力摆脱主观浪漫主义情怀。为了实现这一表现目的,乐器的运用更为精致巧妙,各音色变化、音域转换以更小的单位为对象。因此,印象派音乐时期几乎无法找寻线条化倾向,取而代之的是宽松、柔和的结构,甚至前后部分间的乐段结构也消失不见,就连过去被强调的主题动机也被模糊、割裂,以绵延不断的章节动机进行并列组合来构成作曲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木管组、弦乐组及铜管组的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音色交接频率被提升,对于打击乐器的利用以及随之伴随渲染的节奏得以凸显,“马赛克”网状音色织体由音色点、块、层串联起来[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美学、艺术、哲学以及思想、政治体系迅猛发展,不同学科领域、文化、地域冲突促使音乐灵感层出不穷,各种音乐作曲技法、创作形式以及理论体系应运而生。艺术理念不再单一,而是变得光怪陆离、变幻莫测,传统音乐开始土崩瓦解。作曲家们便着力试图通过搜寻各种音乐构成形式,如调性、调式、和声等的替代物来推动音乐思维乃至整体音乐发展新逻辑的形成。基于此,多样化的现当代管弦乐配器法得以诞生,各种电子实验音乐、传统形式管弦乐等不同流派穿插交织[5]。通过总结不难发现,其一,这一时期的配器法更为关注音色价值的充分运用,这与1911年勋伯格首次提出的“音色旋律”概念密切契合,关注不同音色的连续要有高度的价值逻辑。其二,将注意力投向对传统乐器新音色的深度挖掘,现当代作曲家开始尝试各种形式的试验,创新性发掘各类“离经叛道”的音色音响需求。其三,对于打击乐表现力投以高度关注,注重管弦乐队的渲染力。其四,高度关注多维音响织体的写法[6]。
管弦乐配器法并非完全独立的学科分支,它在本质上同音乐创作相关的多种学科交织,共同在音乐发展长河中做出贡献。本文从巴洛克时期、古典乐派成熟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多样化的现当代时期管弦乐配器法阶段性典型特征进行分别阐述,以期为管弦乐配器法发展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