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绽放青春

2018-01-24 06:03朱雪燕苏州市滑稽剧团
艺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滑稽戏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朱雪燕 苏州市滑稽剧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文艺工作者要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如果说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那么,文艺工作者就是火炬手。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我叫朱雪燕,是来自苏州市滑稽剧团的一名青年演员。

说起滑稽剧团这个名字,也许有的观众一时反应不过来。但是说起喜剧电影《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以及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我相信不论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还是正在上学的小朋友一定不会陌生——没错,这些享誉国内舞台市场、伴随一代又一代观众成长的优秀作品,都是我们苏州市滑稽剧团的经典剧目。

作为民族喜剧的独特艺术样式,起源于本土的苏州滑稽戏不仅保留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传统,更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气魄融合着各地方言与曲种唱腔,在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基础上,大力繁荣现实题材作品的生产演出,赢得了各地观众的青睐与喜爱。

从1998年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算起,今年刚好是我从事滑稽戏表演的第20个年头。20年的学习成长、20年的感悟实践,在剧团历任领导的关心爱护,尤其是我的老师、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大奖”得主顾芗的谆谆教导下,让我从一个青涩的学员逐步成长为新生代的滑稽戏事业接班人。

以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中的山村女孩“安小花”为起点,20年来,我有幸在大型滑稽戏《钱笃笤求雨》《青春跑道》《笑着和明天握手》《顾家姆妈》《探亲公寓》,小品《面试》《女生热线》《回家过年》《城市雕塑》等数十个剧(节)目中担任主要演员。从这些主题各异、形式不同的文艺作品,以及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物形象中,我不仅深切体会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更从中感受到了城市形象和群众面貌的变化。

在剧团全体同人的拼搏奋进中,这些优秀作品在千百场次的市场竞争和演出实践中,先后多次囊括国内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规格奖项。在剧团不断攀登文艺高峰、努力服务基层观众的征程里,我也有幸跟随着这支先进的团队一起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城市乡村。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大剧院,还是田间地头的小舞台,观众们灿烂的笑容和持续的掌声,就是对演员最好的认可与鼓励。

“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有艺无德不立,有德无艺不行。只有坚持德艺双馨的标准,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因此,文艺工作者应自觉把献身祖国、服务人民、培养艺德、创新艺术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坚持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铭刻在心,终身牢记并付诸实践。这些年来,在我所参与创作的众多优秀作品和先进人物的影响下,在众多艺术前辈的言传身教下,我也逐渐将“德艺双馨”作为毕生的追求。

在继续守望滑稽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繁荣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生产的漫漫长途中,我将和剧团广大同人一起,更加注重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力提升剧种的时代性和表现力,不断适应和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文化需求,创作演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在舞台上绽放青春。

在世界文艺舞台上,中国式审美留下了越来越多的惊艳身影和深刻印记,唤醒了更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作为一名演员,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注重传承和创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创作的民族性、主体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时光清浅,人生倥偬,择一份所爱,尽情绽放。我热爱舞台,喜悦着观众所喜悦的,感动着观众所感动的。

在笑声中感悟美好——我是苏州市滑稽剧团演员,我为我的职业骄傲!

猜你喜欢
滑稽戏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杏林国手 德艺双馨
——国医大师李佃贵
滑稽戏、戏单、漫画——以滑稽戏《活菩萨》及大公滑稽剧团为例
著名画家宋源文版画作品选鉴赏
笑的艺术
——谈与时俱进的滑稽戏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
常州“抒情滑稽戏”的江南诗性文化特色及其发展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试论艺术院校的人文精神培养
浅析滑稽戏表演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