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概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2018-01-23 10:33何红云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何红云

【摘要】根据构建主义理论,概念的获得是学习者根据原有经验,进行重新编码构建的过程。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要以学生经验为抓手,帮助学生唤醒经验、重组经验、完善经验,促进学生自主理解概念,架构知识网络,有效提升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构建概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A-0074-02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对信息重新编码、组合的过程。事实上,在概念构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认知经验不同,前概念也有所不同,因而概念形成的方式、方法、途径也具有独一性,这就给概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强硬地“告诉”学生概念的定义,让学生生硬地接受概念,那是无效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提升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有的放矢,以学生经验为抓手,唤醒学生的元认知经验,带领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元认知经验重新组合、构建,有效链接新旧知识,完善元认知经验,提升概念教学的实效性。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一、模拟生活,唤醒经验,初步感知概念

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来获取直接经验,帮助学生获得最初的概念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模拟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关联新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初步感知概念。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的意义》时,笔者先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举例说说5+2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甲:我原来有5张邮票,小明又送给我2张,现在一共有7张。

生乙:我原来有5块钱,妈妈又给了我2块钱,现在我有7块钱。

……

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5+2的理解,并不是成人理解的这种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两部分相加——事实上,加减法运算问题的基础知识就是部分和总体知识,但是学生是以数数为基础,分步一步一步数,也就是“原来”是一部分量,又增加了一部分量,现在比原来多,就顺着原来的数往下数,这就用加法。显然,如果告诉学生“一共有多少”,就要用“加法”计算,必将给学生带来片面认知的误区,也不利于学生对加法这一概念的认知构建。所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原始经验,笔者引导学生将“原来”“现在”等这一感性的加法定义描述与“部分数”“总数”这一理性抽象的加法概念建立关联,打通认知道路。学生以此为基础,认识到原来的邮票是一部分,小明又给了2张是另一部分,现在有7张邮票是将这两部分合起来。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以上环节,教师通过模拟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经验,并将新知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了有效地关联,从动态的分布顺利过渡到静态的整合关系,初步感知“将部分数合起来就是相加”这一加法概念,为下一步深入理解加法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具操作,重组经验,理解概念内涵

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的形成是从一类对象中抽取本质属性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已经对概念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教师要根据“操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带领学生利用学具展开操作,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从玩中学,建立感知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完成概念构建从感性向抽象的顺利跨越,进而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夯实概念学习的基础。

在一年级上册《等式的概念认识》教学中,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形式化判断上,即含有等号的式子就是等式。这种一知半解的认知,阻碍了学生对等式概念本质的理解。为此,笔者尝试采用学具操作活动展开引导,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深入理解等式的概念内涵。笔者先出示由1个,2个,3个,4个……规律排列的立方体学具堆成的图形(如图1),让学生找出和其中第4层的长方体一样长的学具。

在学生找到符合条件的学具后,笔者提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长?学生认为,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老师出示的长方体有4个立方体,而自己的长方体学具也有4个立方体(如图2),所以它们一样长。

此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4,并追问:等号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认为,等号表示左边的积木与右边的一样长。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数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笔者追问:还有哪种拼接方法,可以跟老师的长方体一样长?有学生提出可以用两种颜色的积木拼接,一种是红色,一种是黄色,拼在一起也可以和老师的长方体一样长。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采用数学方法如何表示?学生板书:1+3=4。

笔者继续追问:如果交换积木的位置,还会一样长吗?怎样用数字表示呢?学生板书:4=1+3。由此,学生认识到,如果式子与数相等,也可以用等号连接。

接着又有学生指出,可以用两个相同色的积木拼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2+2等于4。根据学生的这些发现,笔者将积木摆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积木的长度都相等,还可以写成什么?学生认为,可以写成4=1+3=2+2。由此学生发现,等号还可以连接式子与式子,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对等式概念的探究越来越深入。

以上环节,为了建立完整的等式概念,教师采用了搭积木这一操作活动,带领学生重组已有经验,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步操作,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过渡,从数=数→式=数→式=式,逐步感悟并理解等式的基本概念要素,从而深刻理解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完整的等式概念。

三、梳理联系,完善经验,构建概念体系

在小學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碎片化的,并不能完整地构建小数这一概念的意义。为此,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沿着知识发展的脉络,立足全局,系统地分析和梳理,完善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其获得真正的转变,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构建概念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认识小数的意义”时,笔者是这样引导的:出示一个正方形,将它看作整体“1”米。第一步,先平均分成十份,引导学生思考:10份是几分之几?如何表示?第二步,将其中一份再平均分成十份,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三份是“1”米的几分之几?如何表示?第三步,再将其中最小的一份等分成十份,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六份,是一米的几分之几?如何表示?等分完毕,再让学生思考:整个涂色部分由几个,几个100分之一,几个组成?怎样用数字表示?

通过动态的演示(如图3),将正方形的一小份不断平均分,使学生深刻经历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产生过程;第四步,笔者又动态演示将涂色的正方形压扁,得到了直观的数轴(如图4),从而让学生见证了由生活中的小数到抽象的小数,由直观到半直观再到数轴的过程。

通过四个步骤的演示和思考,借助以形助数的手段,让小数的意义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从分数到小数,再到数轴,帮助学生完整地构建了小数的概念体系。

以上环节,教师沿着学生已有经验的发展脉络,一步步梳理联系,引导学生探索小数的意义,在数形结合中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概念本质,不但完善了学生的经验,而且构建了完整的小数概念体系,体现了教学的全局观。

总之,要提升概念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遵循构建主义理论,以学生的经验为抓手,通过唤醒经验、重组经验、完善经验,让学生经历初步感知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学生独特的概念学习模式,让数学课堂绽放更多的精彩。

(责编 林 剑)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