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卿学民,熊道宏,张琳娜
党的十九大文件对外翻译:创新、过程与前瞻
杨雪冬,卿学民,熊道宏,张琳娜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中央文献翻译部,北京 100032)
党代会文件是中央文献的重要类型,具有政治性、安全性、时效性等鲜明特点。简要介绍了党的十九大文件对外多语种翻译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分析了这些创新做法采取的原因和取得的效果,并对进一步改进中央文献翻译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些创新提高了各语种翻译的质量,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的重视。党代会文件的翻译需要处理好七种关系才能实现安全和质量的双重目标。
党的十九大文件;创新;过程;前瞻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关心下,在党的十九大秘书处的正确领导下,中共中央编译局牵头组建党的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译组,承担大会主要文件外文翻译任务。全体翻译人员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指示精神,积极工作,大胆创新,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了各项翻译任务,译文质量得到相关方面高度评价,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十九大精神的权威文本。
与往届大会相比,本次大会文件翻译工作的多项举措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大会文件翻译工作的先河。为扩大十九大精神的国际传播范围,根据上级部门指示,本次大会文件翻译有英、法、俄、西、日、德、阿、葡、越、老挝等十个语种,新增了葡萄牙语,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大会文件翻译语种最多的一次。为了确保新增语种的工作质量,外文翻译组注重人员培训,确保从政治上、总体上把握翻译导向,明确翻译遵循;组织集中研讨会,围绕共性问题,深化对重要表述、提法的理解,统一翻译理念和原则,协调译法;加强语种之间的交流合作,为新增语种提供资料服务,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各语种的翻译质量和学术品位。
在大会秘书处的安排下,大会报告起草组同志在翻译工作开始前为各语言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作了辅导报告,提升了工作人员对文件精神、基本内容、最新表述、重点难点的认识和把握。翻译组充分利用答疑机制,及时向文件起草组上报翻译中遇到的重要疑难问题。文件起草组高度负责,耐心专业解答,帮助译者深刻领会文件内涵,形成更准确的翻译方案(熊道宏,2018)。
外籍专家参与中央文献翻译有着悠久的传统。近年来我局和兄弟单位积极扩大外籍专家的工作参与范围,培养了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能力强、服从管理的外籍专家队伍。本次大会吸收外籍专家参与大会报告的润色修改工作,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外籍专家参加党的大会文件封闭式翻译工作的先例,在译文润色、改进重要概念译法、提升译文受众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安排外籍专家访谈也丰富了十九大精神的国际传播内容,更加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理念(http://m.news.cctv.com/2017/10/18/ARTIkCHFm6oV7h23Mht3olL8171018.shtml)。
近年来我们一直探索建设中央文献翻译多语种数据库,并运用翻译辅助技术改进翻译工作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本次大会翻译工作首次使用了翻译辅助技术,在提高翻译效率,改进译文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全体翻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次翻译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在30天内完成了所有翻译工作,大会报告翻译用时20天。各语言组科学筹划,合理调配人员,形成合力。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按照认真组织、高度负责、精益求精、安全第一、效果优先的工作要求,确保在短时间内呈献出高质量的精品译文。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党的大会文件翻译工作。今年上半年我局根据中办调研室安排撰写了党的十八大文件翻译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党的十九大文件翻译工作的调研报告。8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建议进一步做好十九大报告翻译工作》专报上亲自批示,刘云山、刘奇葆、栗战书等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大会文件翻译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在组织筹备和翻译工作期间,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外文翻译人员的居住与办公条件多次过问,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为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外文翻译组牢固树立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思维,从我国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的高度来认识这次大会文件翻译的重要意义。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加强翻译研讨,深化思想认识,发挥外籍专家的优势,仔细斟酌忠实贴切的译法,集中力量研究文件中的新术语、新提法,特别是我们党独创性的关键表述和核心概念,努力做到译文充分反映原意,体现原文风格,利于国际传播。
外文翻译组遵循大会文件翻译工作规律,合理安排,统筹推进。认真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制订翻译组负责人工作会议、日常保障工作会议、业务研讨会议三项会议制度,建立各组联系人制度、外文翻译组工作简报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落实了要求,通畅了信息,协调了行动,杜绝了疏漏,提高了工作的协调性和统筹性。各语言组也相应制订了科学的工作计划和翻译流程,合理安排整体翻译进度,充分发挥全体翻译人员的业务特长,形成工作合力。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我局建立了一支主要语种齐备、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中外译者合作紧密的中央文献翻译队伍。近年来我局从主责主业出发,注重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著作、党的全会、全国两会重要文件以及其他重要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机制,提升译者的本领。为做好党的十九大文件翻译,我局主动承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摘编的翻译任务,将中央全会文件多语种翻译列为常规工作。加强中央文献翻译资源建设,通过长期积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国重要政治文献对外翻译数据库。
大会文件是政治文献的一种重要类型,与领导人著作、一般性政策文件相比,它的翻译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包括安全保密在内的多重约束下集体完成的,具有政治性、安全性、时效性等鲜明特点,最大限度地考验着译者的综合能力和翻译组织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文件多语种对外翻译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七对关系,确保整个翻译过程顺利展开,实现安全、高质量的翻译目标。
第一,时间与质量。翻译是一项高时间投入的工作,要实现译文的精益求精,就要殚精竭虑,反复琢磨推敲。但会议是在固定时间召开的,给翻译工作准备的时间不确定,翻译的时间有限,要及时交稿,按时印刷。更重要的是,会议文件的修改不仅频繁,而且经常会在会议开幕前还有重大修改,给译者留出的时间甚至以小时来计算。在这样高强度的紧张工作中要确保翻译质量,就必须依靠译者的平时积累和能力储备,依靠翻译流程的层层把关与临事决断,依靠定稿人、核稿人、通读人等在最后关节的细心和高度责任心。
第二,安全与开放。有人说好的译文不是译出来的,而是查出来的,因此译者必须要占有大量文献资料,使用多种查询手段。出于安全保密的要求,大会文件的翻译工作是高度保密的,对利用互联网的查询严格管理,大多数译者无法阅读全文,这就大大限制了译者对资料的占有和利用及对文件整体的把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译者的综合能力,建立符合安全保密要求的翻译数据库,加强各语言组内部与之间的交流研讨,在封闭的条件下形成一个有利于译者交流的开放小环境。
第三,个人与团队。大会文件翻译从来都是一种集体翻译,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优秀的译者也要融入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本原因是大会文件翻译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组织活动,需要政治可靠、行动有力的机构来搭建班子,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目标统一、原则统一、重要概念术语统一、进度统一、风格统一。各语种负责人既是译文的最后把关者,也是整个翻译流程的管理者、译者关系的协调者,要合理分工,发挥每个译者的优势,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译者个人必须摈弃译者中心论的倾向,警惕个人观点最优的认识,将认识和行动统一到整个翻译组织过程之中,将个人的才能有机地融入翻译工作高质量按时完成之中。
第四,尊重与自主。译者与原文的关系是翻译过程的基本关系,译者的任务是将原文转化为既忠实原义又能被读者理解的译文。大会文件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译者在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在译文达意和形式上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统一。转化不是结构形式的照搬,而是创造性重构,需要发挥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译者的自主性是有限度的,不能为了达意而将文件的重要概念消解掉,将文件的基本形式改变掉。译者还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理论修养,丰富专业知识,尽可能地与文件起草者形成平等的、能引起共鸣的对话。
第五,传承与创新。任何一次大会的文件都是中国政治决策的重要体现。保持理论的继承性、政策的连续性,在继承和连续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是我国政治运行的重要特点。这决定了大会文件在重要概念、主要表述、政策措施乃至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很重视与历史文献保持一致和统一。这就要求译者要尽可能地熟悉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论的发展脉络、政策的制订和发展过程、政治领导人的语言特点等,掌握文件发展变化的内在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会文件译文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经得起理论界的检验,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理论发展、政策发展提供权威性的依据(李铁军,2018)。
第六,立场与受众。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因此要树立受众意识,尽可能地考虑到国际受众的理解能力。而大会文件的外文译本不能简单地归为大众传播,追求通俗易懂,妇孺皆知,因为文件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决定了整个译本的传播范围必然限定在对会议感兴趣的小众群体,因此在保持译文流畅性的同时,一定不能牺牲掉译文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尤其不能放弃政治立场。译者要努力和善于在翻译中构建起具有本国特色且又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译文话语体系(黄友义、黄长齐、丁洁,2014)。
第七,个性与统一。大会文件往往是要翻译成多个语种的,由此形成了多个语言组共同工作的局面。翻译组织者要在尊重各语言组的工作方式和翻译习惯,发挥他们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要推动他们在重要概念表述的译法上统一认识,在翻译进程上统一行动。这也意味着各语种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帮助,相互提醒。属于同一语系的语种更要相互学习借鉴,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敝帚自珍。要在交流中深化认识,在相互借鉴中提高水平。
中央文献翻译工作为党的理论主张对外传播提供权威性的译本,具有高度政治性、理论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必须建立和保持一支专业稳定、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队伍。结合长期以来的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文件翻译实践,我们对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认真作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中央文献翻译队伍整体规模偏小,语种发展不平衡,应根据中央文献对外宣传的需要合理规划并推进有关语种队伍建设。十九大外文翻译组共十个语种,不到100人,总体规模较小。作为翻译队伍主体的文献翻译部编制有限,各语种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个别语种的定稿人年龄已经超过70岁,有的语种遇到生育高峰,实际工作人员不足。新增的葡、越、老三个语种缺乏大会文件翻译经验,在人才储备、资料积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明显滞后。建议以建立一支稳定可靠、素质过硬的多语种翻译国家队为目标,及时谋划,适当增加各语种翻译人数,加强队伍建设,改善人员结构,注重日常培训,为更好完成党和国家各项重大翻译任务作好人才、资料、技术等全方位的积累和储备。
外籍专家队伍不稳定,应改进有关工作机制,吸引更多外籍专家参与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和宣传工作。近年来外籍专家呈现出年龄轻、学历高、流动性大的突出特点。与其他类型的翻译专家相比,中央文献翻译需要综合能力强、熟悉了解我国政治话语体系、工作稳定的外籍专家。由于待遇、保障等问题,我们还不能将优秀的专家吸引进来,也难以将他们的职业规划融入我们国家事业发展的格局中。建议进一步树立政治话语安全意识和长远战略眼光,着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关键时候能为我所用的外籍语言专家队伍。加大投入,提高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吸引力,探索更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创新外籍人才引进和使用体制,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增强外籍专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央文献翻译人才出现流失,应着力加强中央文献翻译专业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翻译专家。作为中央文献翻译的常设机构,我局近年来面临着翻译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流失的挑战。目前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人才录用渠道单一,年轻译者成长机制不完善,出国进修渠道少,项目设置不合理,工作待遇低,缺乏合理持续的激励机制,住房生活压力大等问题,队伍不稳定隐患增多,有些工作因人才队伍瓶颈的制约不能及时开展。建议从保持和不断壮大中央文献多语种翻译队伍出发,改进人才录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工作思路,建立人才网络,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新情况、新要求的人才录用和培养机制。
中央文献翻译的基础性建设投入不足,应做好长远规划,有序推进基础建设。由于编制限制,缺乏专项投入支持,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基础建设薄弱。几代翻译人员积累下来的多语种文献翻译资料缺乏专人整理和现代化的保存方式,甚至面临保存失当而流失的危险。近年来我局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动文献翻译数据库建设,鼓励采用翻译辅助技术,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还是零打碎敲,无法形成规模(季智璇,2018)。今年我局文献部已成功申报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重要政治文献多语种数据库建设”。建议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规划,持续投入,促进基础性建设向前推进。
翻译成果转化单一,应进一步拓宽中央文献对外传播通道。对已有翻译成果对外宣传和推介的力度不够,出版成为翻译成果转化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近年来我局通过发布中央文献重要术语译文,开办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设立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调研基地等方式在多样化宣传和成果灵活转化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在凝聚翻译力量、研究力量以及传播力量合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建议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高端智库试点等重要战略部署的框架下获得更多的具体支持,进一步丰富中央文献翻译成果的转化形式,加快翻译成果进入课堂教学,加强与出版传媒机构的合作,拓宽、增加中央文献翻译成果的传播渠道和形式,更好地发挥翻译成果在国际话语权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
[1] 黄友义, 黄长奇, 丁洁. 2014. 重视党政文献对外翻译,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J]. 中国翻译, (3): 5-7.
[2] 季智璇. 2018. 保密环境下CAT技术的应用探索——以党的十九大文件翻译为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 53-61.
[3] 李铁军. 2018. 构建适应当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译者知识体系——以党的十九大文件翻译为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 8-16.
[4] 熊道宏. 2018. 答疑与翻译——对政治语言与工作机制的思考[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 43-52.
2018-02-21;
2018-02-25
杨雪冬,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央文献翻译、国际话语权建设
卿学民,译审,研究方向:中央文献翻译、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熊道宏,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
张琳娜,副译审,研究方向:中央文献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5.9
A
1008-665X(2018)2-0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