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民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肛肠科,辽宁 大连 116100)
通常情况下,肛裂指的是肛缘、齿线间的肛管皮肤出现纵形、全层的裂开,进而引发溃疡,整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近些来临床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有临床资料提示,在肛肠疾病中,大约有12%的患者属于肛裂,其表现常常以便秘、便血以及肛门出现周期性的疼痛等等,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中对于该疾病的发病因素众说纷纭,部分医务人员认为肛裂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包括了局部缺血、上皮、感染以及神经肌肉等各学说,发病后早期采取药物治疗,能够获得痊愈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慢性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则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常常需要借助手术治愈。
对于肛裂发病因素,临床上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与感染学说、外伤学说有关,有人又认为与解剖缺陷等有关,但最终满意一个标准的答案,只能一直地认为肛裂属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对于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即:①肛管狭窄。患者出现先天性的肛门畸形,或者受到外伤因素、手术因素等导致肛管越来越狭窄,而排干硬粪便的时候导致肛管的皮肤被撕裂,进而引发肛裂。②感染。肛管皮肤受干硬大便排出的影响而开裂后,容易滋生细菌,进一步繁殖后形成了溃疡,进而引起肛裂。③括约肌发生痉挛,④解剖。人体肛管上、下面皮肤主要是环形状,而外括约肌的浅部则为梭形,浅部附着在人体尾骨部分,进而形成了一个三角的间隙使肛门的后方不保护欠缺严密,这是人体生理方面的一个不足之处,因此当肛管压力偏大、便秘或者出现炎症的时候容易引起肛裂[1]。
通常情况下,患者发病后往往表现出便秘便血、疼痛以及发痒等等,其中,疼痛是主要的一个症状,患者在排便的时候出现疼痛,而在排便之后也会存在短暂性、间歇性疼痛,待疼痛逐步减轻后又会表现出持续性的强烈疼痛,时间最长可达到1 d,与此同时疼痛会放射至机体的臀部、会阴以及大腿内侧等部位。而患者出现便血症状主要是因为粪便对皮肤创面造成损伤后引起的,其颜色鲜红,但是量少。对于便秘这以症状,是引发肛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出现便秘与感染的时候会加剧疼痛,恶性循环后又会加重患者的便秘症状。最后,肛门发痒是由于肛裂的溃疡面以及皮下瘘分泌物而引起,当肛门潮湿不适时会对肛缘皮肤造成刺激,进而产生瘙痒等[2]。
3.1 手术治疗:一般而言,采取手术进行治疗的肛裂患者多属于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的急性患者或者慢性肛裂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该疾病主要是将患者肛门皮肤以及皮下的组织进行锐性分离,其顶端到达齿线,具有切除彻底、引流通畅等特点,同时也会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如果仅仅将肛裂两侧的瘢痕组织以及溃疡面、其他的病变组织切除,可将括约肌切断,这样能够降低出血。切断肛门后部的括约肌操作简单、方便且实用,术前需要取患者的侧卧位或者截石位,借助一些常用的手术辅助器械如分叶肛门镜、喇叭口肛门镜等促使患者肛门肛裂部位充分地暴露,然后在裂口部位直接将内括约肌的下缘切断,此操作期间需要注意掌握好切断的深度以及长度。在手术中需要加强术口消毒,以便引起感染。最后,采取肛裂切除植皮手术常常包括纵切横缝手术、V-Y皮瓣移植手术。而挂线术则实用简单,且术后并发症较少,需食指从肛内帮忙引出将橡皮筋直接从肛裂部位括约肌的下缘穿出来进行结扎,之后再慢慢切开内括约肌。
3.2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也就是临床上说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有局部用药、全身治疗以及局部药物外用治疗等等。其中全身性的治疗以调理身体促进排便为主,侧重于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进行定时排便,同时对各类肛门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同时加强患者的日常锻炼,在便后展开提肛运动、坐浴等,加速并肛门的血液循环,同时又起到清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认为肛裂是因为患者气机郁滞、情志不畅或者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等因素导致阴虚津乏、火热燥邪旺盛,进而引起了肛门疼痛、便血等,因此通过熏洗、坐浴治疗,能够加速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疾病不断改善。而采取油膏栓剂外用治疗,能够发挥消肿止痛以及生肌敛疮、活血化瘀等多种效果。最后,通过局麻药物与其他止痛药物配合局部注射治疗,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肛裂的基底部以及周围的创面,这样能够促促进括约肌的痉挛得到改善缓解,进而降低疼痛,同时阻断了神经刺激的进一步传递而发挥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对于肛裂患者而言,如果是急性患者,首先可采取局部用药或者药物熏蒸、坐浴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无效则考虑采取手术治疗。对于慢性的肛裂患者,建议采取手术治疗,而手术方法较多,具体选择何种术式还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