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燕華
西漢末嚴遵所著《道德指歸論》(《老子指歸》),有語曰“鬱約而辭卑,拘制而體降”。這是一個互文辭格的偶句,故可知“鬱約”與“拘制”同義,拘制即拘禁之義。“鬱”字上古音爲影母物部,微、物對轉,鬱與威音近可通,故“鬱約”之義,豁然可解,其與上文“威約”、“畏約”、“憂約”等詞,形殊而音近,字異而義同,是一組貨真價實的雙聲連綿詞,表示被拘禁、充作僕役、被圍困以及被軟禁等種種失去人身自由的情況,詞性爲動詞,亦可活用爲名詞。
回到前引《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隱”字在句中略顯不倫。據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南化玄興直江兼續舊藏上杉隆憲藏南宋慶元本、楓山文庫舊藏宫内廳書陵部藏本、三條西實隆公自筆宫内廳書陵部藏本等三部《史記》宋元古本皆無“隱”字。《風俗通義·聲音》引《史記》亦作“漸離念久畏約毋窮已時”。筆者懷疑“隱”字或爲司馬遷原文所無,而屬於《古書疑義舉例》所論“以旁記字入正文例”。《史記》某位讀者以“畏約”不經見,而以“隱約”釋之,故旁記“隱”字,後傳寫誤羼入正文。隱字爲影母文部,微、文陰陽對轉,隱與畏聲同韵近。“隱約”一詞較爲常見,漢以前多用作困頓之義,如《逸周書·官人》“嬖寵者觀其不驕奢,隱約者觀其不懾懼”、《莊子·山木》“雖饑渴隱約,猶且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說苑·敬慎》“福生於隱約,而禍生於得意”等,其與前述“畏約”等詞,可能存在語源上的親近關係。
上文所論“威約”“畏約”“憂約”等詞,先秦《吕覽》至西晉杜預皆用之,司馬遷《報任安書》、《刺客列傳》又是人人誦習的名文,而其確切含義長久以來隱而不彰,唐人注解前後矛盾,莫衷一是,後人積非成是,無所辨正,《駢雅》、《通雅》、《聯綿字譜》、《辭通》、《聯綿字典》等均未將其收入。蔣禮鴻云“謰語之義隱而未宣者猶十三四,朱謀?儸、朱起鳳、符定一三家之書所遺佚者蓋亦多矣”(《義府續貂》,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8),實乃心得之言。筆者限於學力,僅作一粗疏之考辨,詞形或尚未搜羅窮盡,語源亦未能深考,尚祈方家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