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入华,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新的序幕,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来华传教士刊书传教,把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的知识介绍到中国,推动了“西学东渐”,同时传教士的中国报告及中国经典翻译也促进了“中学西传”,绘就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辉煌篇章。这场文化的相遇与对话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汉文历史文献,涉及科学、历史、宗教、哲学、文学及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这批“西学汉籍”主要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耶稣会罗马档案馆(Archivum Romanum Societatis Iesu)、梵蒂冈图书馆(Vatican Library)和徐家汇藏书楼等地。①“西学汉籍”这一概念援引自张西平教授,是指自明清之际开始,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出现的一批新类型书籍,即翻译和介绍欧洲宗教、历史、哲学的汉文书籍。他认为将这批文献称为“汉语天主教文献”过于狭小,因为其内容已经大大超出单纯的天主教范围;“汉文西书”这一概念也不能完全体现这批文献的特点,因为这批文献在文献呈现形式上,不仅有书,还有大量手稿、舆图等;在文献内容上,不仅有大量向中国介绍西方的学术和知识的内容,也有传教士用中文写作,研读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批文献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多重性。参见张西平、任大援:《论明清之际“西学汉籍”的文化意义(代序)》,载张西平、马西尼、任大援、裴佐宁编《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1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4页。
对这批文献的整理出版最早大约可追溯到明代。1623年,李之藻编《天学初函》,分“理编”和“器编”,共收录传教士和中国文人的著述20种。清代《四库全书》收录西学汉籍23种,此外另有14部见于《四库存目》。20世纪60年代,台湾学者吴相湘主编了“中国史学丛书”和“中国史学丛书续编”,分别出版了《天主教东传文献》(一册)、《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三册)和《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六册)。②以上三种天主教文献集均由台湾学生书局分别于1965、1966和1972年出版。20世纪90年代,对这批文献的整理出版迎来了一个高潮,徐家汇藏书楼、耶稣会罗马档案馆及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文献先后部分影印出版,其中包括: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杜鼎克(Adrian Dudink)、黄一农、祝平一等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五册),钟鸣旦、杜鼎克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12册),王美秀、任延黎编《东传福音》(25册),钟鸣旦、杜鼎克、蒙曦(Natahlie Monnet)编《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26册),钟鸣旦、杜鼎克、王仁芳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续编》(34册)。③《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由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于1996年出版;《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和《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续编》均由台北利氏学社分别于2002、2009和2013年出版。《东传福音》为《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丛书中的一种,由黄山书社于2006年出版,该丛书共有《民间宝卷》《东传福音》《藏外佛经》《三洞拾遗》和《清真大典》五部,涉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宗教的珍贵文献,其中《东传福音》收录自唐初至民国的基督教汉文文献,共830种,内容涵盖景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四个教派。
除影印本外,近20年来还有多部点校整理本问世。代表性的有朱维铮先生主编的《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一册),周駬方先生编校的《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五册),韩琦、吴旻校注的《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一册)、叶农教授点校的《艾儒略汉文著述全集》(一册),黄兴涛、王国荣编《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四册),周岩编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新编》(三册),周振鹤编《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第一辑)》(六册),李奭学、林熙强编《晚明天主教翻译文学笺注》(四册),肖清和、王善卿编《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張星曜文集》(一册),周振鹤编《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第二辑)》(八册)。①《利玛窦中文著译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由中华书局于2006年出版;《艾儒略汉文著述全集》由澳门文化艺术会于2012年出版;《明清之际西学文本》由中华书局于2013年出版;《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新编》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第一辑和第二辑由凤凰出版社分别于2013和2017年出版;《晚明天主教翻译文学笺注》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于2014年出版;《天儒同异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文集》由台湾橄榄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
不难发现,作为收藏明清间西学汉籍最多的几家机构,法国国家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和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所藏天主教文献都已部分影印出版,而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文献虽经一些学者影印、复制,并见于部分文献丛编或文献集中,但从未大规模整理出版。②台湾学生书局于1965—1972年出版的《天主教东传文献》曾影印出版小部分梵蒂冈图书馆藏天主教文献。梵蒂冈图书馆作为天主教教廷图书馆,文献数量巨大。有关中国馆藏,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曾在1922年编成一部《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文写本和印本书籍简明目录》(Inventaire sommaire des manuscrits et imprimés chinois de la Bibliothèque Vaticane),日本京都大学的高田时雄(Takata Tokio)教授曾将其整理成书,并于1995年出版。高田时雄在校订伯希和书目时指出:
该书目品种丰富,不但包括中文的手写本和书籍,还有传教士用各种欧洲语言写成的关于中国的手写本和书籍;此外,伯希和还收进了很多日文、韩文、藏文、蒙古文、满语、越南语和暹罗语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于偶然的原因成为中国馆藏的一部分。基督教书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的耶稣会出版机构出版的,还有基督教传教士们的手稿是该馆藏的主体,也是我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一些传教士们编纂的汉语—欧洲语言或欧洲语言—汉语词典手稿值得进一步的评估;传教士们画的地理图和天文图一向是研究的对象;更不用说有关礼仪之争的第一手资料了。该馆藏中具有历史价值的其他作品也很丰富。至于非基督徒写的中文书,我们可以找到历史、儒学经典、小说、大众百科书和字典等的明末清初的版本。几乎所有这些作品都是由传教士从中国带回或寄回的。令人遗憾的是,从中国书目版本学的角度看,其中并没有很多珍稀版本,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我们应该转而注意到一些民间版本的书,这些书在中国完全被忽视了,甚至已经失传。除了书籍以外,该馆藏还有绘画和拓片。③伯希和著,高田时雄校订、补编,郭可译:《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页。
由此可见,梵蒂冈图书馆汉籍藏书不仅包含众多来华传教士所撰的汉文文献,还包括多种词典和字典以及传教士从中国带回或寄回欧洲的中国古籍,涉及基督宗教、西方科学、中国古籍、辞典、艺术、舆图及星图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
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梵蒂冈图书馆及罗马大学合作,终于完成了梵蒂冈图书馆藏汉文文献的复制,并出版了《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这套丛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任大援教授、罗马大学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及梵蒂冈图书馆副馆长裴佐宁(Ambrogio M. Piazzoni)博士共同主编,第一辑共44册,整理、收录了170种珍贵汉籍文献,其中最古老的文献可追溯至14世纪初元朝统治期间。《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的出版是学术界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影印并出版梵蒂冈图书馆藏西学汉籍,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出版明清之际的西学汉籍。①《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及《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续编》均在台湾出版。较之以往影印出版的文献丛书,《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收录文献种类多、数量大。在已出版的明清天主教文献中,《天学初函》收录文献20种,《天主教东传文献》收录文献6种,《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收录文献20种,《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收录文献14种,《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收录文献37种,《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续编》收录文献84种,《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收录文献98种,《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收录文献191种,《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收录7种,《东传福音》收录69种。《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共收录170种汉籍文献,以宗教类文献为主体,是目前继《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之后,收录文献数量最多的。该丛刊计划共出版四辑,全部出版后预计将达到300册,这将大大超过以往已出版的文献丛书。在收录文献种类上,《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所辑录文献除刻本外,还将包括稿本、抄本、地图、星图、画本及双语稿本辞典。
其次,文献版本、史料价值高。对中西文化交流史而言,梵蒂冈图书馆无疑是最重要的史料收藏中心,其中有不少罕见文献和独有版本。《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出版的文献就包括不少珍贵版本,以往只影印出版了部分的文献,在这套丛刊中得以窥得全貌。如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类思(Lodovico Buglio,1606—1682)曾节译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的《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名为《超性学要》,该书加目录共34卷,为清北京天主堂刻本(1654),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均有收藏,但《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仅收录序言与目录,未收全文。此次《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将利类思所译《超性学要》全部刊出。再如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的《七克》版本较多,《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不仅收录了越南翻刻本,还收录与越南翻刻本和通行《天学初函》本不同的馆藏号为BORGIA CINESE332.3-4的另一版本,同时将馆藏号为BORGIA CINESE329.3-6的又一版本的序文也予以刊出,这一版本的序文为杨廷筠行书,颇为罕见。此外,《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中收录的部分文献为梵蒂冈独有版本,如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的《万物真原》一书,收录的是崇祯元年北京首善堂初刻本,这一版本为梵蒂冈图书馆所独有,不见于其他图书馆;严谟《帝天考》、叶尊孝(Basilio Brollo,1648—1704)《坚振圣事规义》、无名氏《论儒家之天、太极与天主》也是仅见于梵蒂冈图书馆的抄本。《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中也收录了不少域外汉文刻本,如越南刻本《七克》《真道自证》,菲律宾刻本《天主要理》,这些都是域外汉文刻本的代表性版本。
《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献版本上,更突出的是所刊文献的史料价值。在其收录的170种汉籍文献中,共有67种未见于其他文献丛刊,均为首次刊出,详录如下:②同一书目或已刊书目因版本不同,也分别计算在内。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谢辉老师提供《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首次出版书目详情,特此致谢。
1.《天主圣教书目·历法格物穷理书目》
2.《天主圣教书目》
3.《历法格物穷理书目》
4.《恩纶》(诰命)
5.《特赐嘉名》
6.《御制天主堂碑记》
7.《恩荣四世录》
8.《碑记赠言合刻》
9.《天主降生引义》,艾儒略
10.《真道自证》,沙守信(Emeric Langlois de Chavagnac,1670—1717)
11.《真道引解全书》
12.《会同四教》,安南某士
13.《圣教明征》,万济国(Francisco Varo,1627—1687)
14.《七克》,庞迪我
15.《司铎典要》,利类思
16.《推验正道论》(附《醒世问编》),王一元
17.《真福直指》,陆安德(Andre-Jean Lubelli,1610—1683)
18.《善生福终正路》,陆安德
19.《天主圣教念经总牍》,费乐德(Rodrigue de Figuerdo,1594—1642))
20.《四末真论》,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
21.《领洗要理》,鲁日满(François de Rougemont,1624—1676)
22.《辟妄》,徐光启
23.《造物主垂像略说》,徐光启
24.《主教要旨》,利类思
25.《物元实证》,利类思
26.《答客问》,朱宗元
27.《答客问》,朱宗元
28.《周岁警言》,罗雅谷(Giacomo Rho,1593—1638)
29.《神鬼正纪》(附《神鬼始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1568—1640)
30.《天主实义》,利玛窦
31.《孟士表先生辨敬录》,孟儒望(Jean Monteiao,1603—1648)
32.《主教缘起》,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
33.《悔罪要旨》,郭居静(Lazare Cattaneo,1560—1640)
34.《弥撒祭义略》,艾儒略
35.《天主正教约征》(附《圣教治世征》),利类思
36.《圣教简要》,利类思
37.《西方答问》,艾儒略
38.《天问略》,阳玛诺(Emmanuel Diaz,1574—1659)
39.《名理探》,傅汎际(François Furtano,1587—1653)
40.《熙朝定案》,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
41.《熙朝定案》,南怀仁
42.《西字奇迹》,利玛窦
43.《雍正三年天主圣教瞻礼斋期表》
44.《康熙三十四年天主圣教瞻礼斋期表》
45.《康熙三十五年天主圣教瞻礼斋期表》
46.《康熙三十六年天主圣教瞻礼斋期表》
47.《咸丰元年天主圣教瞻礼斋期表》
48.《天主圣教约言》,苏若望(Jean Soerio,1566—1607)
49.《论释氏之非》
50.《辟轮回非理之正》,清源味德子
51.《天主要理》,高母羨(Juan Cobo, 1546—1592)
52.《要经略解》,白多玛(Thomas Ortiz,1688—1742)
53.《帝天考》(附《庙祠考》),严谟
54.《论儒家之天、太极与天主》
55.《坚振圣事规义》,叶巴西略①叶巴西略即叶尊孝。
56.《默想神功》,石铎琭(Petrus Pinuela,1650—1704)
57.《天主圣教经文》(附《圣教小问答》《天主教要问答》),康和子(Carolo Orazio da Castorano,1673—1755)
58.《天主圣教经文》(附《天主教要问答》),康和子
59.《天神规课》,潘国光(Francesco Brancati,1607—1671)
60.《圣父方济各行实》,恩若瑟(José Navarro,1655—1709)
61.《涤罪正规略》,艾儒略
62.《永福天衢》,利安定(Agustín de San Pascual,约 1637—1697)
63.《天主教要注略》,叶尊孝
64.《初会问答》,石铎琭
65.《天主十诫劝论圣迹》,潘国光
66.《天主圣教略说》,陆安德
67.《益闻录》,李杕
最后,文献前附有提要,在描述文献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还有研究述评。《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的另一显著特色就是每篇文献前都附有提要,对该文献进行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介绍,内容包括卷数、作者、版本、梵蒂冈图书馆馆藏号、文献形态信息及内容简介等。如第34册收录的高一志的《达道纪言》篇前提要介绍:
此本之外,梵蒂冈尚藏有二本,馆藏号分别为BORGIA CINESE 364.6与RACCOLTA GENERALE-ORIENTE-III 288.1,与此本大致为同一版本。此书流传较少,目前所知除梵蒂冈本外,仅法国国家图书馆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等处有收藏。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向达先生手抄文献目录》载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向达抄本一部。乃抄自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据梵蒂冈藏本中馆藏号为BORGIA CINESE 346.6者影印,黄兴涛、王国荣《明清之际西学文本》亦据此本点校。①《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34册,第547页。
提要不仅说明了这篇文献的基本情况,文献不同版本的钩沉比较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便利。同一册收录的艾儒略之《西方答问》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杭州超性堂重刻本,梵蒂冈馆藏号为RACCOLTA GENERALE-ORIENTEIII227.1。提要指出该书:
卷前有明崇祯十四年(1614)米嘉穗《西方问答序》。书名页背面题“崇祯十年丁丑长至月晋江景教堂刻,崇祯十五年壬午清和月武林超性堂重梓”卷端题“远西艾儒略撰,晋江蒋德璟阅”。此本之外,梵蒂冈尚藏有二本,其馆藏号为BORGIA CINESE 350.9者,亦为明崇祯十五年杭州超性堂重刻本;其馆藏号为BARGIA CINESE 324.17者,据书名页背面题“崇祯十年丁丑长至月晋江景教堂刻”,知其当为明崇祯十年晋江景教堂刻本,亦即上文所述重刻本之底本。此本行款与重刻本同,版式为四周双边,无鱼尾。卷前无米氏序,文字亦略有不同。如该本卷端“西方答问首卷”,重刻本“首”即作“上”。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与方豪《中西交通史》谈及此书时,所据之本均有米氏序,当为重刻本,然仅笼统谓其“刻于崇祯十年”,方豪先生又因米氏序后出而疑“序殆后补者”,皆误将初刻本与重刻本混为一谈。②同上,第79—80页。
这篇提要不仅介绍了文献内容、版本与收录情况,还对前人的讹误予以勘正,可谓是另一种研究探讨。《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的文献提要从文献形态描述到文献内容、版本流传梳理,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不乏学术性探究,这恰是以往影印出版的明清之际天主教文献丛书所缺乏的。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云,“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③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5页。学术研究的推进,有赖于文献资料的不断发掘,譬如敦煌学的兴起就建立在敦煌文献发现的基础之上,近年来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也与相关文献的发现和刊布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中国藏于欧洲的最重要的汉籍文献有两批:一批是敦煌文献,另一批是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而梵蒂冈图书馆可谓是欧洲收藏中国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的重镇,其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数量大、种类多,内容涵盖明末清初传教士介绍西方科学、宗教、文化、历史的著述,中国帝王、官吏同传教士接触的历史文献,中国士人对天主教接受、理解的文献以及清初传教士在中国民间活动记载的文献等,这批文献的出版对中国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序言”中,编者张西平教授和任大援教授对这部丛刊的学术研究价值及历史文化意义做了深刻的阐发和论述,他们指出,“这批文献的出版,对中国明清史研究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天主教史、中国翻译史、中国语言史乃至对西方汉学史和全球化史研究,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④《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1册,第17页。
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记录着中国与西方的相遇,两种文明在晚明至清中期近两百年间平等地对话、交流,互相仰慕。中国士人学习西方的天文历算,西方思想家如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学习中国哲学与儒家思想,并以此作为精神资源挑战中世纪神学,奏响“启蒙”的号角。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西学汉籍展示了中西文明互鉴的丰硕成果,这批文献的复制出版也是学术界继敦煌文献复制回国后的又一重要事件。我们期待《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续辑的出版,相信学术界也能利用这批出版文献,产生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出版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举足轻重,其历史地位堪与汉、唐的长安媲美。本书以研究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三朝来京的西方传教士和遣使来华的“北京经验”为主,着重探讨西人来京的路线、途径、在京居住、生活、活动与通信手段,在京与朝野士人的交往,对北京建筑、风俗、地理、历史的观察和研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情报的搜集和窥探,全景式深度透析西方视野里的北京形象。作者欧阳哲生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近年来尤其关注西人与北京的文化关系,著、编有多种相关论著与丛书。(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