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资本研究引领经济伦理学科发展
——读王小锡教授的《道德资本论》

2018-01-23 01:46
伦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资本论伦理教授

刘 琳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而兴起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在近三十年的学术史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其中王小锡教授提出的道德资本的核心概念,已成为引领经济伦理学科发展的卓越理论成果。当我们谈论道德资本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在《道德资本论》中,围绕着道德资本这一核心概念的经典演绎和精当阐释,王小锡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现实案例,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经济伦理学理论大厦。道德资本这一核心概念对经济伦理学或伦理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奠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核心概念的学科奠基地位

在当前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伦理研究建构自身的核心概念体系显得日益迫切。但是,从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伦理研究学术史来看,从基本的“经济伦理”抑或是“伦理经济”的界定发端至今,虽然经历了诸多热点议题的广泛讨论,却仍然缺乏经济伦理研究的独特核心概念体系作为理论整体的基石。

道德资本概念是王小锡教授潜心深耕经济伦理研究而提出的原创性核心范畴。发端于20世纪最后二十年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以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为主题,围绕着公平、效率、自由、平等、正义等等范畴阐发了诸多市场经济改革要确立的伦理理念。当时的经济伦理研究方兴未艾,观点纷呈,为新世纪的经济伦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的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新时代面临的经济伦理问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突出表现在市场经济的中观层次也就是企业伦理方面,特别是频发的企业产品假冒伪劣以及信用缺失现象,直至2008年爆发了摧毁我国乳业信誉的三鹿奶粉事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随后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那么,在资本逐利特性统摄下的作为市场经济中观层次主体的企业,该如何处理好利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呢?早在20世纪末年,王小锡教授就已经率先界定了“道德资本”这个来源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概念,并且长期结合实践问题对其进行论证和完善,可以说,这本《道德资本论》是他集多年研究之大成的精品力作。

道德资本的提出填补了经济伦理研究在实践问题层面的理论支撑空白。市场经济机制中企业的道德维度匮乏,反映的不仅是我国长期缺乏市场经济伦理精神,更是说明我国在市场经济实践层面匮乏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话语体系和实践应用手段。王小锡教授长期致力道德生产力研究,高度重视作为意识现象的道德与物质生产的相互作用,他指出谈经济必须要讲道德,道德虽然是意识现象,但却对经济活动带来重要影响,起到推动经济效益增加的良好作用。

从概念界定上来看,王小锡教授认为道德资本是包括道德理念、道德规范及价值特性的精神资本,它不是独立的资本形态,而是贯穿于经济体系的资本循环中的渗透型资本,它不能用具体的货币来衡量其存在,但它发挥的作用却可以体现在物质资本量的扩张上面。人们用是否讲诚信、讲公平等道德与不道德行为必然导致经济效益的多寡来感受到道德资本的具体存在;用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投资的理性、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资本的存量与增量来体验到道德资本必须伴随物质和货币资本的运作。因此,资本是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的统一体,用资本的本质是为了赚钱来排除资本的精神要素尤其是道德要素是理论逻辑理解上的错误和资本实践把握上的缺陷。所以,以道德资本是无形的资本从而否定它的存在,其实是与事实不符的。正如王小锡教授在本书中所言,有经济必有道德,道德对于经济来说不可或缺,更可以说,有资本必有道德,资本投资必须讲道德。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践领域缺失道德血液的情况,经济伦理研究往往缺乏有力的理论阐释实践指导,往往流于空谈。而道德资本的提出,为在理论上总结实践经验教训,为发挥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扎实的现实案例剖析特色

王小锡教授以九篇系列论文论证了道德资本,在《道德资本论》一书中又以更加丰富的经济伦理案例翔实论证了道德资本理论。他从多角度探讨道德作为生产性要素如何促使企业获得更多效益和利润,从而论证道德何以成为资本,以及如何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

通过对诸多知名企业案例的深入剖析,《道德资本论》立足于市场经济主体即各类型企业,深入论证了道德资本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立足于长期的实证案例搜集和解剖,特别注重实证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这方面堪称典范。也正是在深度分析企业正反两方面现实案例的基础上,王小锡教授提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观点,有些“名言金句”经过长期在公众舆论领域中传播沉淀,甚至成为人们在评判现实重大经济案例时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发生在2008年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但警示着某一行业企业因为违法和缺失道德约束从而被无情淘汰,而且此事件也应成为我国企业应承担道德资本责任的标志性事件。同年由于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而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促进了全球性的资本道德性问题反思浪潮。而多年来以系列道德资本研究论文蜚声学界的王小锡教授的相关观点,为合理解析2008年以来的资本道德性危机浪潮提供了恰当视角和理论工具。

三、突出的实践指导价值

正如王小锡教授在《道德资本论》中所指出,再好的理论也必须成为行动纲领,否则,就是“坐而论道式”的空谈。为了体现道德资本的实践功能,需要建构有效的企业道德资本实践与评估指标[1](P133)。体现在本书中的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为我国企业道德资本的评估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凸显了道德资本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

王小锡教授认为道德资本尽管不可以度量,但可以依据企业道德行为及其道德现象进行评估。他结合我国企业实际道德建设状况,把道德资本分解为8项一级指标,其中又可分解为100项具应用和操作性的二级指标,根据100项二级指标的评估打分并计算出得分[1](P138)。这些设计和评估都可以有效地为企业增加道德资本存量提供可操作性的指标、条例或行动方案,从而促进企业在经营实践中获得更好的业绩。

这样的道德资本评估指标设计及应用具有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创制这样的一套评估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大量的对各类型企业的调查研究获得的一手珍贵资料基础上的。迄今为止,在经济实践领域,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个别企业制定过自身的内部规章,甚至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但却缺乏把企业作为道德实体的整体规范设计。王小锡教授团队设计的这份指标体系,创新了我国企业的自我约束和外在规制相结合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其中体现出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为道德资本发挥作用,为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必不可少的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道德资本理论的系统论证和完善,倾注了王小锡教授的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精神。无论是面对质疑还是误解,他始终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坚定着理论自信,展现了他的深厚理论学养和纯粹学术情怀。藉此,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著名诗人歌德借浮士德之言而指出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理论来源于现实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检验,摒弃抱残守缺的成见,要让道德资本理论这种真正体现原创性精神的理论继续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引领中国经济伦理学科研究,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添砖加瓦。

相信《道德资本论》将成为经济伦理学、伦理经济学乃至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影响深远的学术记忆。

[1]王小锡.道德资本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资本论伦理教授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刘排教授简介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