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伦理之维
——“乡村振兴与乡村伦理”高层论坛综述

2018-01-23 01:46杨伟荣
伦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乡风伦理道德

杨伟荣

2018年1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伦理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的“乡村振兴与乡村伦理”高层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名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与乡村伦理”这一主题,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乡村伦理问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聚焦乡村经济伦理转型

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伦理重塑问题,是经济伦理学研究中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本次论坛上,学者们又针对农村产业转型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强调通过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推动农村现代转型、实现乡村振兴。她认为,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而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以激发产业主体积极性。她指出,未来农村真正的、普遍的诚信意识提高,要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来整体推进。引导农村诚信信息从私信走向公信,形成信用记录、监管、服务、教育等一系列社会诚信机制,以克服熟人社会的诚信品评与惩治局限。

北京大学卢晖临教授特别关注农民的价值观念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他认为,是农民前所未有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推动了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而农业企业正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主体。他指出,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由乡土社会的“韧性”发展而来。这种“韧性”最初以农民的家庭价值和人情关系为核心,在完整的村落形态、深厚的儒家文化和健全的集体制度中得到强化,最终确定了农民习惯于在关系和人情中确立自己身份、行为以及价值的认知取向,也决定了乡土韧性在现代社会的特殊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李志祥教授通过分析新兴经济生活和新型产业发展推动下的农民经济理性扩张问题,提出我国农民正处于从传统经济理性转向现代经济理性的发展转型期。他认为,生产经营市场化将农民和农业纳入到市场体系,进城务工、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等现代经济活动使农民内生出符合现代精神的经济理性。农民的经济理性问题在本质上是农民精神的现代化问题,主要包括农民经济动机、经济美德以及经济认知三个层面的转化问题。传统社会的经济理性与现代社会的经济理性混杂在一起,互相争斗,互助补充,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农民经济理性发展的特色与困境。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立足乡村环境伦理建构

乡村生态环境在振兴乡村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有何作用?如何激发乡村环境伦理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上述问题涉及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伦理意义与实践要求,受到与会学者广泛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葛晨虹教授指出,以往的城镇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胁迫效应。生态危机也正是从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全面发展形成制约的角度表现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融入生态环保理念与实践是客观所需,农民所盼。她强调,以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城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从乡村环境伦理的视角,阐述了中国乡村环境伦理建构的必要性、必然性和主体自觉性等问题。他在总结国外“逆城市化”趋势和国内农转非退热现象等一系列农村发展问题之后表示,当社会财富比较丰盛、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之后,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即追求环保、绿色、舒适的生活就成为必然。而乡村环境伦理建设要落到实处,必须充分激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则是激发农民建设美丽乡村自觉性的必由之路。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注重乡村家庭伦理培育和道德建设

提高农民道德素养是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强调“乡风文明”的重要目的。本次论坛上,学者们从家教家风、乡贤文化、核心价值观引领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湖南师范大学李桂梅教授认为,家庭和家族是乡村伦理的根据地,家风会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向民风辐射,展现于乡风。增强家庭个体成员践行家庭伦理的能力是推进乡村道德建设、塑造文明乡风的首要工作。她特别强调,将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协同推进,能为家庭美德的传播与弘扬开辟新的道路,进而使良好家风成为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的优良培育资源和有效贯通机制,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的过程同时也成为践行乡村家庭伦理的过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杨义芹研究员强调多途径探索新时代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实践路径的必要性。她对家训家风、乡贤能人和民间组织在改善社会风气、传播社会正能量过程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表示认同。同时,她也指出,既要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以规范农民的行为习惯,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道德观念的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促进乡村道德教化。

中国人民大学牛邵娜博士依托广泛而深入的农村家风调研,阐述了家教家风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揭示出家风与乡风、市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之间的密切关系。她呼吁乡村伦理关注优良家风培育,以推动乡风、市风和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四、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提出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治理有效,要求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本次论坛上,学者们就乡村自治的伦理困境、“三治融合”的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李建华教授通过对乡、村治理的差异性描述,揭示了基层自治实践的伦理困境。他指出,当农村自治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在角色扮演、利益获取、权力构成与道德选择等方面,与上级政府、村民的期待不同或冲突时,自治实践的伦理困境就产生了。他认为,差序格局未打破、制度设计不科学、道德权威虚置化等是造成乡村自治困境的主要原因。他提出,治理有效是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新格局中的综合考量,但问题在于,由于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三治断裂”,如何统一、如何结合、如何协同,需要严肃思考,认真对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研究员认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需要传承发展我国农耕文明中的优秀传统,注重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他立足乡村振兴的道德之维指出,当代中国乡村社会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并存,乡村振兴面临极其复杂的道德文化环境,将德治纳入乡村治理范畴,用“三治”相结合的理念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在市场经济社会,面对具有市场经济理性意识的新农民,如何最大限度提取农耕文明遗产和道德文化资源,实现德治春风化雨的有效作用,则需要在进一步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加以探索。

五、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引入乡村发展的伦理目标与道德评价

乡村发展伦理既是当代中国乡村伦理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一些学者从乡村的发展主体、发展方式、发展原则及发展目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

湖北大学江畅教授认为,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他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实践要求,鼓励提高农产品价格,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引导农民调整生活节奏,平衡农民主体实现生活富裕与建设田园式家园之间的价值诉求,倡导人们追求自然、闲适、从容的生活状态。他指出,当生活富裕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和谐、生态美好复合系统形成的自然结果时,便不再仅仅作为一个经济概念而存在,它的实现方式和发展过程会被赋予更多的道德内涵与伦理评价。

南京师范大学王露璐教授提出,探讨乡村发展问题,应当首先确立以农民为本的发展伦理,并在价值目标、伦理根基和道德评价三个层面给予体现。农民的“美好生活”,是确定乡村发展目标的价值指引;农民的主体性及其发挥,是实现乡村发展的伦理根基;农民的全面发展,则是对乡村发展进行道德评价的根本原则。构建以农民为本的乡村发展伦理,才能保证作为乡村主体的全体农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真正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猜你喜欢
乡风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乡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