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刚
摘要: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群舞《活着1937》作为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其创作过程立足于革命历史生活之上提炼出了精致准确的人物形象舞蹈语汇。作品从受迫害的女性群体为出发点,通过不同女性角色塑造以及各年龄阶段女性的呈现,全面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暴行和滔天罪行。从选材立意到舞蹈结构形式等都为当今现实题材舞蹈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国家艺术基金 《活着1937》 民族精神 现实题材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93-02
为了推动和繁荣我国的艺术事业,国务院于2013年12月成立国家艺术基金,其宗旨是打造和推广艺术精品,培养艺术创作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和推动下,舞蹈类项目的创作和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尤其是现实题材舞蹈的创作中呈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从小作品到舞剧全覆盖,如双人舞《夫妻哨》、群舞《我等你》《羚羊的外套》《爷爷们》、舞剧《家》《草原英雄小姐妹》《井岗、井岗》等。根据近些年全国专业性舞蹈比赛的政策方针舞蹈作品要贴近现实生活、革命军旅、历史民族题材等要求,故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在各大专业的舞蹈赛事上成为了主流,引领了整个舞蹈创作发展的新方向。
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是基于革命历史或社会事件现象等为素材进行创作,以舞蹈样式为载体进行舞台的呈现。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更加具有社会影响力。现实题材当代舞群舞《活着1937》作品曾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十佳作品第一名,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二等奖等荣誉,并成功入选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小型剧(节)目和作品資助项目。该作品以革命历史事件为蓝本,从女性的视角弘扬革命民族精神。在整个创作、修改、提升的过程中对当下的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本文以此作品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索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思路理念。
一、题材选择的视角
现实题材舞蹈的创作首先是如何进行题材的选择,何种现实题材可以通过舞蹈的艺术样式进行表达,这些都是编导在创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舞蹈创作上“现实题材”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现实性”的革命军旅题材、民族题材,强调以革命历史或民族题材,立现实生活之象,而且通常都采用既定舞蹈语汇。在创作群舞《活着1937》中,其选材归属于革命军旅性的历史现实题材,主要是围绕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进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立意创作。当今关于革命历史性的舞蹈创作也很多,在革命历史大背景下选择与其他作品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即相同的革命性历史题材以不同的视角立意为切入点进行新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选择一个点进行发展,或者选择几个相关联的小点串联在一起表达一个主要的思想核心。
群舞《活着1937》从抗战受迫害的女性群体为出发点,通过不同女性角色塑造以及各年龄阶段女性的呈现,全面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暴行和滔天罪行。将各不同角色和各年龄阶段的女性角色塑造共同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女性同胞们一起抗战到底的誓死精神,这里面有女学生、村妇、少女、小女孩、舞女、婴儿等人物形象衔接在一起,使得人物塑造更加饱满。她们长期在暗无天日的黑暗中活着,或在挣扎中死去,或在抗争中存活,她们用鲜血和坚忍谱写了抗战时代中的另一曲英雄赞歌,最终用生命拯救了母亲和孩子的故事。现实题材与其他题材相比更加具有时代性,反映现实表现生活,凸出时代精神和人文面貌,群舞《活着1937》则是当年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时代缩影,基于历史使命,通过舞蹈的艺术手法再现当年受日本帝国主义迫害的女性奋起反击不怕牺牲的精神。
现实题材的选择视角一定是以基本的历史事实或社会现状现象而去选材,现实题材舞蹈的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并非平白直述式或很写实的舞台呈现,而是将现实的某些情景通过舞蹈虚实结合的处理手法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看的懂看得明白的情况下还有一定想象的空间。
二、“生活化”的舞蹈语汇
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中大量的舞蹈动作语言语汇来源于生活动作,或模拟现实生活的动作状态,动作的素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劳作、走跑跳、行为习惯等。如舞蹈《进城》则是以农民工进城为切入点进行创作,里面大量运用了农民工的的典型性动作和人物形象,朴实的动作语言模拟农民工第一次进城的好奇反应都表现了出来。舞蹈《父亲》以独特的视角、生活化的动作元素并融入了浓烈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在当今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为了更真实的体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编导王舸在茶馆呆了几个月观察老人的言行举止,并将这些生活动作转化为舞蹈的语汇,精致的动作提炼真实而感人。优秀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是离不开艺术家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只有深入生活之中才会编创出具有舞台张力的舞蹈动作语言,而不是任意捏造揣测无中生有。
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群舞《活着1937》中的舞蹈动作语汇皆来源于真实生活化的行为动作,如大量背手锁住犹如被枷锁困住被捕的状态,躺地开胯抖手抖脚狰狞的动作,以及激烈反抗斗争的主题舞段等。舞蹈的动作语汇又完全非自然生活化的动作,而是经过了一定的提炼和加工,如动作的幅度、节奏、情绪情感等,基于真实人性本能反映上的艺术性夸张处理。在该作品中还有女学生受迫害刺激下的癫疯情景,母亲守护小孩紧张恐惧的逃跑等写实性的情景再现,为了可以真实的塑造人物形象和情绪情感的表达,让演员们通过观看革命历史纪录片、观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方式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体验感悟人物角色的心理状态和动作形态。
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中比较容易忽视语言语汇的舞蹈本体性。在群舞《活着1937》的创作前期也出现了此种情况,为了表达事件,表演的多而跳的少甚至某些处理陷入了哑剧的情景。在听取各方专家意见后修改过程中凸出舞蹈的节奏性,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幅度、节奏等处理,将典型性的生活动作转化为可用于作品内容表达的舞蹈性语汇。
三、现实题材的创作价值
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理念的价值核心:一是现实性贴近社会生活,二是具有时代潮流性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三是人文价值性揭露人性的真善美。
群舞《活着1937》为现实主义红色题材舞蹈,从现实的革命历史为切入点,人物形象的塑造贴近抗战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精神状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升华。将民族精神通过肢体动作和编排手法呈现出来,同时把人性的真善美通过代表性的符号性动作揭露出来。23名舞蹈演员铺满整个舞台,场面悲壮,为了呈现出当年女性所受的迫害,对动作的编排以及不同场景的再现进行不断的强化,在经受肉体的折磨,灵魂的摧残后,最后在抗争中他们选择了有尊严的死去,被拯救的母亲和孩子是她们的希望,是她们生命的延续,使她们最后解脱,最终和整个中华民族一起走向光明。
作品的现实人文性还具有着社会教化作用,在创作群舞《活着1937》的过程中无论是编导、演员还是观众都通过该作品重新认识、了解当年1937年那段让人难以忘却的悲恸历史,具有着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四、结语
当今国家艺术基金对艺术创作的大力支持下,舞蹈创作更需关注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从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反映人们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面貌。群舞《活着1937》的创作是真实历史的时代缩影,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展现了女性同胞们在反抗斗争中救国救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该作品将民族精神通过舞蹈的肢体语汇进行弘扬和传承,历史不应被遗忘,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方有未来。
参考文献:
[1]慕羽.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演进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2018,(03).
[2]何凤先.从《父亲》看老年人题材舞蹈创作的特点[J].大舞台,2010,(03).
[3]闻慧莲.浅谈舞蹈的创作——兼论群舞《踏遍青山》的创作过程[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01).
[4]芦荻.如何在舞蹈创作中运用舞蹈技术提高舞蹈艺术性[J].现代交际,2016,(15).
[5]高鸣.舞蹈编导教育新问题——高师音乐教育课堂中舞蹈创作的现状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