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建华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愈加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任务,更需要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文字是沟通和交流的纽带,更是能够直达内心的密钥,文字凝聚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智慧之光,语文教师要担负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发挥文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想教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完美结合的学科,语文学习的衡量标准不是体现在语文试卷上分数的多少,而应该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的点点滴滴,在教学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这不是附加任务,而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最和谐音符。
一、思想教育是一盏明灯,指引学生不断前行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期,语文教学应该着重从情感入手,学习之初就需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习,指导学生确立人生的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把文字当成是一种基础,学习看做是工具,万丈高楼平地而起,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别人的笔下认知世界的巨大,从内心激发学生奋斗的波澜,以坚持不断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从学海中找到明亮的灯塔。
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可以通过壮美的山河、真挚的感情、崇高的友谊、自然的瑰丽,引发学生内在的渴望,去感受生命对自己的召唤,让学生心底建立起对未来的无限热爱,并在其指引下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可以适当地赞美和鼓励学生,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当然,语文教师还要适当地把家国意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从狭隘的利己主义中走出来,将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语文是思想教育的温床,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语文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不需要刻意安排,就有很多机会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首先,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有朗朗上口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辽阔壮美的《苏州园林》,感人至深的《背影》,洁身自好的《爱莲说》,浩然之气的《过零丁洋》,追寻人生的《再塑生命》等等。这些名篇佳作,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其次,语文教学的形式也是非常多样的。除了课堂的授课和学习,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积累大量课外知识,丰富情感体验;通过写作可以让学生张扬青春,激扬生命,表达出个性化的文字和思想。
此外,还可以整合资源,开展专题活动。比如通过专题演讲或征文比賽的活动引起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可以结合国庆节开展“爱国爱家”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再比如,在教完《长征组歌》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征文活动,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以及感人的事迹,撰写几篇有关长征的文章,并在班级开展展览与评比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是一项多元化活动,靠渗透也靠影响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所起的榜样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一本活的思想教材,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心教学工作,认真备课,积极负责,关心学生,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证明,有不少学生之所以喜欢一门课程或乐于接受某位教师的教育,往往是因为他喜欢那个教师;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风气、学习习惯以及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往往与教师有关。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教育,不是光靠教师讲大道理就能奏效的,还要靠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工作精神去感染学生,所谓言传身教也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课堂是文字智慧的栖息地,走出教室,走下三尺讲台,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对话师,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除了动员学生的学习精神外,还可以把一些身边的榜样推荐给学生,某位同学刻苦学习之余学习了泥塑,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某位老师除了授课能力非常强,他还组织了科研团队,发明了多项专利,造福大众。让学生的浮躁心灵觅得净土,沉下心思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从点滴做起,将思想教学的成果落到实处。从他人的经历和成果激发学生思考,做一个脚踏实地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当然,思想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不像分数那么容易量化,很多教师会在教育过程中感到迷茫甚至失落,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不断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学生未来肯定更加辉煌灿烂。思想教育渗透的途径远不止上述几种,教学中教师只要时刻牢记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文”“道”结合,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作为一线教师,要努力探索更多适合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形式,以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全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融合[J].教育现代化,2017(20):93-97.
[2]孔萍.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外语文(上),2017(5):188.
[3]宋晓琴.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1).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