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远南
摘 要:语文课堂是融合自然、社会和艺术之美的综合大观园,能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感受美并创造美,完成整个审美教育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感知和鉴赏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语文课堂;审美学习;美学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更是如此。人生花季中的孩子们尚且会为一首诗歌,心中所仰慕的歌手所感动,爱诗歌的倾倒于诗歌的韵律变化模仿著名人物的衣着打扮。对于模仿学习能力出众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语文课是最合适且拥有独特的优势。
一、初中语文课堂上的美学因素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版块教学大纲中提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培养,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和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对德育有所忽视,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使他们能对身边的一切感知到美,对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家长里短等正确认识、欣赏和评价。教学大纲中提到:“课本中要文质兼美。”语文课是思想课,是文学课,它与政治课不同,更是与工具课大相径庭。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识文类,如科技文和一些应用性强的文章之外,大部分是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文学大家的文学作品深切体会到花木山川、现代城市、道德典范的美。
二、引导学生认识美,训练学生辨认与鉴赏美
(一)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美
语文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语文课堂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而要使得学生能体会到美,老师的语言行为、动作形态便十分重要了。老师要具备优美的说话语调、生动形象的上课方式,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如果在课堂中,老师频繁使用个人习惯表达或方言口音,学生接受课程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上课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对老师的要求,尽可能达到锤炼课堂语言,要求老师能将书面语与个人表达熟练技巧地结合起来,形成个人风格强烈的上课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深远持久的美的感受。
(二)通过当下潮流引导学生审美
审美的能力不仅与接受知识的程度有关,还与身边环境有关。审美能力一般来说分为以下方面:分辨能力与领悟评价能力。分辨能力即是分辨美丑好恶的能力,以及对某件事物的類型程度等方面的认识程度。领悟评价能力则需要更高的知识水平作为基础。而在身边环境中,年纪尚轻的同学们很容易受到影响。一些同学会认为时尚潮流的就是美,于是就会出现很多的“非主流”。会有标新立异、个性强的同学把头发染成几种颜色,或是在不适合的年龄着不合适的妆。原本耳环是女性的专属象征,如今也有男生与偶像看齐戴上耳钉、耳环,甚至在耳朵上打好几个耳洞,美其名曰“时尚”。在青春期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个性,理解同学们的心情。但这毕竟是畸形的审美观。有句话说的是“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性格是人的第二张脸,过多地去装饰外貌而忽视对内在性格的培养,重视美丽轻视可爱,这便本末倒置了。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古代诗文使学生在古时代的美中重新体会新时代的美。语言文字不同于美术与音乐,它没有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没有优美的旋律音调,须得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和品读,运用联想去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表达产生共鸣。古往今来,国内外许多作者以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通过其高超写作能力的渲染,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幻景,如《红楼梦》的大观园、太虚幻境;《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八十一难、东海龙宫;《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丽与丑陋鲜明对比。总的来说,初中语文课本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优势之所,是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的重要阵地。语文课培养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使得学生通过文字的描述心里能自然涌起万丈巨涛,或是联想出巍峨高山,又或许是体会到离乡游子的孤独无依之感。它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为文章中的场景做思考和想象。
总的来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习美,使他们能在生活实践中感知生活的美。语文课堂并不是工具课或知识性课堂,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模式并且要求学生能记住学会,且不需要每个同学都一样,而是通过熏陶与感化,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与个人的性格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中由始至终贯穿审美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独立审美能力的人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长军.审美教育: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09(8):132-133.
[2]牛亚丽.打开一扇美的窗户: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5-88.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