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现有小学教学的研究,给出了三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措施,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营造课堂以外的数学学习氛围,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乘法法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168-01
独立思考能力指的是通过对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最终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基础教育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具备更好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的教授之上,很少有教师进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到枯燥乏味,小学数学课堂非常缺乏活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比如,在进行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举例: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规律接下去:学生一就会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学生二就会说: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随着青蛙数量的增多,学生出现错误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加。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教学的内容,询问学生在这个游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并进行相应的引导,接着提出下面的问题:“如果将青蛙设为n只,那么该怎么进行游戏的描述?”这时,就会有学生回答:“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1]。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思维性、逻辑性与系统性,很多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都会觉得数学不好理解,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特点,将学生的生活中的内容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进行倍数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让学生猜测自己的年纪,这是学生可能会根据教师的外貌进行猜测,比如38岁、40岁、43岁等;然后教师可以说这样的范围有些大,学生很难猜中,要给学生一个提示:即教师的年纪是五的倍数,就会有学生说35岁、40岁或者45岁,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猜这几个数字呢?”学生就会说这些数字是五的倍数,而其他都不是;最后,教师可以说还有的学生没有猜对,再给一个提示:即教师的年纪还是八的倍数,这时所有学生都统一了答案,大声回答教师:“四十岁。”
三、营造课堂以外的数学学习氛围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更要营造课外的数学学习氛围,让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此来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比如,每当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或者秋游活动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出游之前布置一道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春游期间独立完成,春游结束之后将答案和解题方法交给教师。问题可以如下设置:“某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每个学生收取了五十元的春游费用,在春游活动中,每个学生花费了十六元的乘车费用,每个学生的春游门票费用为三十元,中午吃的盒饭每个同学花费了五元,那么,春游结束的时候,学校收取的费用够用了吗?”这种问题有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2]。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出有趣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开红.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14.
[2]严婷.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7,25:35-36endprint